丛培英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素材的教学活动。历史课程的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大脑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建构正确的观点和能力的教学过程。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多种方法,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音乐、图片、视频资料等,创设有声有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进历史,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使其如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导入先播放《江南》一歌的视频,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多数学生会陶醉和神往,一曲终了,教师话锋一转:“如此美丽的江南,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上江南地区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阅读教材。
2.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神”游历史,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意志引入历史问题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认知与体验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在总结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问题时,在学生已经了解“戊戌六君子”被杀害的史实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描述:“那一天,菜市口刑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人奔走相告‘到菜市口看砍头的啦,‘杀的什么人、‘江洋大盗吧、‘市井无赖?‘不知道啊,快去看热闹吧,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很快总结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变法没有发动下层百姓,没有群众基础,从而推导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局限性,进一步得出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结论。
3. 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情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最后再由学生加工成系统的结论。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和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有利的东西,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评价历史。如,在教学《北伐战争》一课时,探究“北伐军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这一问题时,设置了对话的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
报童:号外,号外,北伐战争初战告捷,北伐军成功攻克武昌,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叶挺独立团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连克汀泗桥、贺胜桥,第四军不愧是“铁军”哪。
路人乙:报上说湖南、上海等地的農民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纷纷起来斗争,大力配合北伐呢。
然后,学生从中归纳出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再如,在归纳“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这一问题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不可能全面总结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所有原因,因此接着设置了对话的情境,学生分角色扮演:
报童:号外,号外,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啦,先生,买份报纸吧。
路人甲:买一份,唉,如果掌握了军队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了,可惜啊。
路人乙:毕竟共产党还年幼啊,我看见外国军队也纷纷出动,帮助蒋介石屠杀革命群众呢。
路人丙:唉,赶跑了三个军阀,又来了蒋介石新军阀,我们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儿啊。
学生从角色的对话中能很快归纳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如能在讲授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一则可以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维,教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