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宏
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阔步前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首要任务,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要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逐步学习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对比、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操作,培养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不会思考的人学会思考;不爱思考的人喜欢思考;原来乐于思考的人更多思、深思,从而提高学习语文能力。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粗浅认识写出来,求教于同仁。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力,学生只有对语文有兴趣,才能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利用学习材料,采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诙谐有趣的语言,富有意味的故事等去组织学生活动,发现和保护学习的“闪光点”。开启学生的“胃口”,随时启发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以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精心设置悬念,培养思维能力
悬念是一种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的心理。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不同时间采取不同方式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最多的是一节课开头,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把精力引向教学中心。如在教《驿路梨花》一课时,就在课开头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深山老林中的房子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迫不急待地看课文内容,进入思考状态。
三、精心设计问题,适时质疑启发,培养思维能力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都能产生认知需要,都能产生积极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质疑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重视具体情况向学生提出疑问,通过疑问来促进学生思维。例如,讲《驿路梨花》一文时可设置如下教学情境:“茅屋的主人是谁?”学生肯定会回答是“解放军叔叔”。老师可提出疑问:“建好小茅屋后无人照料,修葺会怎样呢?”通过这一疑问引发学生思维,最终得出:“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茅屋的主人。”
四、设计惊诧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惊诧产生于意外,意外之事一旦发生却更加引人注目,促人思索,耐人回味。人们很少注意两种事情:一种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种是与自己毫无联系的。毫无新意的东西使人厌烦,全个的东西又令人望而生畏,迷惑不解。教师若能从这两种东西中挖掘出令人兴奋的意外之“物”,便会引起学生惊诧,产生“竟有此事”和“原来如此”之感,从而激发思维兴趣。如在教《七根火柴》时,教师板书时写《六根火柴》,学生一看黑板肯定会感到惊诧,是教师写错了?还是……,此时老师进行点拨,学生觉得还有此事,还有一根火柴呢。这样便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思考原因何在。
五、适当组织竞赛,促进积极思维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有不可自已之势和决一雌雄之心,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极为强烈,威信性动机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因此,竞赛能唤起学生要求承认的内驱力,激发其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创设适当情境,鼓励学生“自得”
孟子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的过程就是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寻找新方法的创造性的主动思维过程。这一发现、创造的过程,正好满足了人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其自得。
七、导以方法,教会学生思维
任何目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达到,改革教学方法是落实思维训练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播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教学,就是有“教”有“学”。从先进的教学理论观点出发,教师的“教”,主要是启发、引导,教学生会动脑筋,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而学生“学的过程”,应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研究,主动地参加“知识的生产”,经过吸收消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侧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养成善思多想的习惯,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为了探讨问题,获得真知,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维,不光进行正向思维、平面思维,还要进行逆向思维和立体思维。比如教学一篇课文,不应该因袭“一味赞美”的陋习,而应该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文字如有长处,又必须看出它的缺点在哪里:这才是正当的态度。”思维训练时面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思维训练设计,让学生在思索中去寻找求知的路径,掌握知识的规律。
这里介绍两种思维训练。第一种是概括性思维训练。对发生在眼前的一系列活生生的社会现象或给定的语言文字,通过自己的抽象概括性思维,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是广泛的。没有这种素质,就不能概括事物找出规律,也就写不出文章来。如高尔基的《海燕》,只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不避生活的战斗,唯有迎上去,才能够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的意境。第二种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采用的方法多是联想、类比、形象性思维,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描写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壮丽景象,由此联想到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作者描写:“天上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因此想到作者通过此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更要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各种方法、措施,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