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翠丽
《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樊川文集》,因杜牧有别墅在樊川故名。阿房宫,系秦王朝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一座巨大的建筑群。《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渭南营造新宫。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古六尺为一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过五丈旗”。《汉书·贾山传》说,“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殿前立铜人十二,每个重十二万斤;宫中有天桥向东南通往终南山,山顶筑有阙楼;有大桥架在渭河上,向北直达咸阳。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征用民夫七十多万动工兴建,至秦灭亡时尚未全部完工,所以此宫没有正式命名。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它为“阿房宫”。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将其焚毁,大火三月不灭。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南,现存高大夯土台基,高约七米,长约千米。《史记·秦始皇本纪》,宫尚未建成,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与杜牧的描写相比照,存在这样的矛盾:阿房宫先建前殿,全部工程直至被毁也并未完成,绝作《阿房宫赋》户所描写的“覆压三百余里”。是杜牧未读过《史记》而臆测吗?作为深入欣赏《阿房宫赋》的前导,旨允受明确村牧写作《阿房官赋》的动机。杜牧在《上知己文章》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包,故作《阿房宫赋)”这里指的足唐敬宗大举修建宫殿,追求声色笋乐、不惜民力的行径、这是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直接动机,意在讽谰敬宗以秦之破亡为鉴。杜牧早颇有抱负,有中兴唐室的志向,自称“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郁离独酌》作为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杜牧对国家社社稷乃至政治、历史关怀,则是写作《阿房宫赋》的深层动机。《阿房宫赋》的写作绝不止于讽喻当朝君主,它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深入思考,所以杖枚在干载之后“旧事重提”,写下此腻,且不恤用曲笔。
难以或无法考证阿房宫旧貌固然是作者夸张描绘阿房宫格局的原因之一。而刻意描摹秦之奢摩,为下文议论张势、也应是作者写作时如此辛苦纤营的用意。阿房宫越是被描写得奢侈靡费,则越能引发读者对奢靡的警惕。读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使人不由感喟“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
这样看来,对阿房宫加以主观的想象与夸张倒来得比“忠实原貌”要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奢则奢极,但半点不使人留恋向往,皆因他笔下留着分寸呢。这盛极之貌与凑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距离,显然作者写作时是保持冷静的。这些刻意夸大的奢靡状貌并非逞一时之快,作者用意甚深。
《阿房宫赋》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文艺作品,并非旨在考证,而意在戒唐,批判的锋芒是直指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而对历史兴替的忧叹则烛亮后世。
“六王毕,四海—。”起句如昆仑横空出世,突兀睁雌,显得气概非凡。“毕”字用得干脆利落,绝无半点拖泥带水。对秦王朝而言,前朝旧事尽可以一“毕”字蔽之、秦之基业由此展开,于是蜀山为之死,以成就阿房宫——在某种意义而言,阿房宫成为秦王朝的象征。“蜀山死,阿房出”,此句中包含了无限资财人力的消耗,以蜀山木材耗尽,指代对秦陇诸山木材、其他建筑材料、无数人力消耗的叙述。据史书记载,阿房宫的修建仅人力就动用了七十余万。(对照上句,这样的奢靡五度中是否也已预示丁秦王朝的“毕”呢,)“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言其广,吉其高。下文“歌台”、“舞殿”既言宫室里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同时区暗点了厂节中的六图“妃嫔媵嫱”。
六国“妃嫔媵嫱”,辇来于秦、为秦之宫人,皆为取悦一人,或妆扮无休,或立久候,实为六国之哀也。这是秦之美景还是六国之哀景?其中余韵无穷。而秦人以鼎为档(原为六国之社稷重器,今为秦之锅釜),将金玉视为瓦砾石块。“亦不甚借”,其骄奢之气盈然,但六国之人早己无暇自哀了。
秦人暴殄六国之珍奇,以一己之纷奢贼害天下,文中连用六个文采富丽的排比句,写尽秦人穷奢极侈状。“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攻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六句连缀辅陈,与文章起笔处相较,可谓泼墨如注。这六个极度夸饰的比,为下文“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口益骄固”提供了依据,一方面是天下人日益积累着怨怒,一方面是独夫骄因之心陶醉在盛极一时的“国力”之中而日益膨胀。这一切使得紧承而来的“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显得“简短”得合理。此处文笔以少胜多,是因为有前文大段铺陈诽比蓄势的缘故,秦之败亡,理固宜然。
从胜极一时的阿房宫修造,到秦王朝如大厦倾颓般迅速灭亡、无可挽回,文取至此,历史追述已毕,杜牧的视角便不再停留在六国与秦灭亡的旧事陈述之中了,转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秦与六目的纷争旧事,然后一语中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入沦是六国之嫔妃媵嫱“辇来于秦”,还是各国之“收藏”、“经营”与“精英”输来其间,皆是六国咎由自取。“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穷奢极侈,成为自己的掘墓人:由于作者关注的是整个历史,目的是戒唐,因而笔触在案承前朝旧事,对六国与秦的假设之中,推导山这样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句分明是对当朝统治者说的。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部是“当代史”,秦朝旧事在这里与唐朝接轨。
总观《阿房宫赋》,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多可借鉴之处,大胆的夸张与比喻手法运用。写宫室之美,有“江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雯何虹?”一句。本来以龙喻桥,以虹喻空中通道,并非了不起的妙喻,然而此处作者借主观情感的诧异写景,明写疑惑,实则在惊叹中表达了“观看”时的感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这里倒是以“情语”传“景”了:此外,写宫室中女子梳妆一节,也极富特色。不直接写养人多,而写观者的错觉:哪里来的荧荧群星呢?原来是美人开了妆镜;哪里来的扰扰绿云呢?原来是美人梳理头发;渭流突然泛起红腻,原来是美人泼了脂水;烟雾乍起,都是美人点的椒兰。以“明星”、“绿云”、“渭涨”、“雾横”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既写美人之多,也衬托了宫人之美。这样更加突以六国之哀,秦朝之奢骄靡度,文中的夸张与比喻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用来状秦之奢燃貌,皆为下文深入议论拓开了空间。
文章句法上骈散结合,行文措词上奇偶相衬,读来气势缓急抑扬,变化有致,铿锵有力。熔描写、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将感慨、惋惜、哀叹、之情情交织在一起,有对历史的沉思,更流露出对现实的针砭与讽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