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析

2013-04-29 01:40:51赵征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教学

赵征

【摘要】本文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思索,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困境的原因,从而提出改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以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所促进。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课,长期以来,关于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作用,是学者们关心、关注的课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含义及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具体到高职院校,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应是注重人文性,加强工具性,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1.从观念上讲,不够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普遍或多或少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重要的,像大学语文这种公修课是可有可无的。一些学校,减少甚至逐渐压缩大学语文课程。上这门课的老师很多也是其他岗位的兼职教师,对课程教学谈不上用心钻研和悉心提高。

2.从教学内容上,缺乏定位准确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

尽管目前已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数量较多,但特点鲜明,定位准确,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却很少。一些教材仍然按照中学语文的编排方式,只是在课文的选择上和中学语文有所区别,让学生有一种“高四”语文的感觉。还有一些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偏重文学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几乎没有;有的教材在课文选择上过于偏重中国古代文文学,尽管中国古代文学优秀的精华很多,但是对于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高职生来说,开拓他们的视野,欣赏更多形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语文课绝不是文学课,很多教材在内容上只谈文学,却没有丝毫哪怕是常识性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不失为一种遗憾。

3.在教学方法上,比较陈旧

在很多学校的大学语文课上,依然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方式。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大学教育的特点,难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让大学语文课成为不讨人喜欢的课程。而且,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都是合班大课,常常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讲,而学生则在下面心不在焉,教学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三、改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

(一)精选教材

1.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要求,与时俱进

改变大多数教材古文过多的内容编排,古代经典性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但对这个专题的内容应该精选精编,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教材的选文在保留相当部分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应增加现当代作品和增加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时,适当增加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很了解本民族的文字及语言常识。

2.体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研究型人才着重在“专”,而应用型人才应该既具有一技之专长,又尽可能具有广博的学识,具有观察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评判的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在内容上,要考虑这一点,适当增加一些思辨性强的文章和应用文写作知识。

3.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以人文情操培养为单元进行编排

大学语文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以人文情操培养为线索分单元(或板块)编排。设计成诸如“社会人生”、“爱情婚姻”、“读书明理”、“咏史怀古”、“爱国修身”、“感悟生命”、“怡情养性”等单元板块,彰显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特点。

4.注重可教性与可读性相结合

作为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大学生的教学用书,应全面考虑“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致力于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将教材分为讲读和阅读两部分。

(二)改进课堂授课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学生之间的基本文化素养差别也很大,加上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学生普遍带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都不充足。所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就是思考如何唤醒、点燃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自信心。那么,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就可以尝试多给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那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力、理解力和欣赏能力,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2.触类旁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虽然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公修课,不需要像专业课那样讲的那么“深奥”,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决不能局限于教材或是某篇课文。作为教师,应该具备通过一篇课文讲解一类文章或者一类文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我们讲曹植的《美女篇》,绝不是仅仅讲对《美女篇》这一篇文章的理解,在讲解这篇课文的同时,我们可以对比《诗经·卫风·硕人》和汉乐府《陌上桑》中关于美女的描写手法,比较先秦、汉乐府民歌和诗人曹植的创作风格的区别,也可以对比《诗经》、《楚辞》到曹植诗歌中关于“兴”的特点和发展。

3.以人文素养为单位,采取专题式教学

按照人文素养专题式教学有利于通过系列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 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进而影响 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 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眼光、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胸怀天下的胸襟,能以 “人”为出发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部分地克服极端功利的观 念,既重文、又求道,既有谋生技能、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4.重视应用文写作,发挥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作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应用文教育,在课堂上加强应用文写作实战训练 ,就不仅能为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服务(论文、研究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等),还能提高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综合能力(通知、留言、邀请信、创业策划书等)。

(三)提高认识,规范考核形式

在实践中,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存在着应试化、随意化的两种情况。前者考核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者往往以一篇课程论文来代替考试,更会使学生轻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这两种考核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大学语文考核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建立一个关注平时表现的连续的、全程的考核方式,通过科学公平的考核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关系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关系着母语教育。大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教学各个环节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语文学刊,2013(2)

2.黄霞.“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素质教育理念的途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2)

3.魏娜.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改之路[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刘亚莉.谈谈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J].现代语文,2013(2)

5.季丹.大学语文教学中母语教学的创新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改革教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改革备忘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