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俐
近年来,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增进,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为代表的国际阅读测试项目逐渐进入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野。PISA与语文中考面对的测评对象都是15周岁的在校学生;PISA的每套试题册和大多数省市语文中考每张试卷的测试时间同为120分钟(完成阅读部分均需半小时左右)。因此,PISA测评与初中生学业评价存在比较研究的价值。从测评的内容标准可以看出“测什么”;从试题特点的分析可以探究“怎么测”。以下分别从内容标准和试题特点两个方面分析比较PISA测评和我国的语文中考测评。
一、PISA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与试题特点
1.PISA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
PISA界定阅读素养是学生为取得个人奋斗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书面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五部分构成:提取信息,初步理解全文,能够更具体完整地理解文本,思考和评价文本内容,思考和评价文本的形式。PISA将阅读情境分为四种: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在文本类型方面,PISA2009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基础上增加了混合文本(mixed text)和多重文本(multiple text)两类指标。在文体类型上,PISA2009重新界定篇章的类型(text type),除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指令五种文体之外,新增交易型(信息交换、沟通)文体。
2.PISA样题特点分析
(1)样题示例
以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样题《学生看法》为例,这一单元包括了5篇简短的议论文,都是学生们关于太空研究的一些看法。单元由一段引导材料和3-5个问题构成,引导材料包括文本、表和(或)图表,问题针对上述材料的各个方面。节选该样题阅读文本中某两位观念相左的学生观点如下:
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因饥饿和疾病而濒临死亡,但我们只关心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试图忘记这些人而继续向前时,我们漠视了他们的需要。每年,大公司都将大笔金钱投入到太空事业的研究。如果将这笔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钱,改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而并非用在贪心的人身上,广大人民的苦难必定得以减轻。——小玲
忽视太空探索的好处人类将遭受重大损失。深入了解宇宙及其起源的机会十分宝贵,不容错失。对其他天体的研究已让人明白到地球的环境问题,假如不控制我们的活动,那么不知地球将来会何去何从。研究太空旅行有间接的好处。激光和其他医学治疗方法的发明可以归功于太空研究。很多物质如特氟龙(Teflon)都是人类为了太空探索所研究出来的。这些太空研究所创造的新技术,给所有人都带来直接的益处。——嘉嘉
以上短文是由毕业班学生所写的,请参考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想想这5名学生所表达的主要看法,你最认同哪一位学生?
学生姓名:试用自己的文字,以你自己和这个学生的主要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你选择这个学生。
(2)特点分析
①与内容标准呈现高度一致性。从该样题可以看出,文本材料的阅读情境可以归类为教育。组成这个单元的几篇短文都是连续文本,但是他们彼此是相对独立的,为了评价的目的被并置在一起,因此在文本形式上属于多重文本。文本提出了观点和建议,并试图说服读者接受,因此在文本类型上属于议论。样题是典型的评价和反思问题,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仰来评价作者提出的论点,比较文本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学生要得分的话,就要证明他们理解了某个作者提出的主要论点,并通过提供自己的支持性论据,或总结或介绍作者所提出的论据,为某个作者的立场辩护。
②按照PISA阅读素养六级分层的阐述,达到最高水平层级的学生应该“能领悟各种措辞语言,能表述文本要旨和精细的理解”,比如“精确地评价和建立假设,能运用专门知识,能提供反例”。
二、中考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与试题特点
1.中考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
语文中考目前的评价标准是由课程标准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情境没有相关阐释。文体类型新增了“非连续性文本”,并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文本类型的表述不甚清晰,依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被分为:简单的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等科技类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类作品。
课程标准并没有对阅读认知要求分布的重点进行阐释,至于标准中提到的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亦不明确。内容标准决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其绝对难度或认知要求,也决定了整个试卷覆盖的内容领域、内容主题、每个内容主题的知识点的比例。以天津市2012年语文中考的数据为例来看,阅读认知要求按所占分值依次是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要点概括、文意把握,作品感受。
2.中考阅读典型题目特点分析
(1)典型题目
以天津市2010年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课外现代文阅读为例,文本材料《冬天的芭蕾》是当代作家韩静庭的散文,设题4道,均为主观题。
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请从文章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2)特点分析
①从文本类型选择上看,中考阅读偏重连续文本,偏重连续文本中的文学作品。天津市2003-2012年语文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均为散文或小说这种文学类文本。其中,文学作品的选择又偏重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小说;语料选择偏爱个人情境,只有2篇是公共情境(2003年《驾车慢行》和2007年《酸甜咸淡说和谐》)。
②从阅读能力层级上看,占比最多的是理解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冬天的芭蕾》中的第三道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阅读核心能力,即使考生脱离文本阅读也可以拿到高分。这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语文中考偏爱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四道题目涉及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反思、评价,属于高层次阅读能力的考查,具有一部分开放性。
三、比较与分析
1.不同的阅读测评诉求和能力考查要求
PISA阅读测评着眼于学生将来的生存挑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打破了传统阅读测验从认知或经验角度来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从文本内容选择上看,PISA测评从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成人生活的角度来考虑,尽可能地再现对真实生活的模拟,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表现、掌握阅读关键能力的状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PISA样题《校园暴力》,涉及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目睹或亲身经历过的校园霸凌造成的人际困扰。该文本取自日本教育部学校调查报告,学生读来并不陌生,但又会很震撼,是非常不错的直面现实、获取信息、引发思考的阅读材料。同样以公共关系话题作为素材,天津中考2007年(非课改卷)课外现代文阅读选择了《酸甜咸淡说和谐》,这是一篇时政类文章,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开篇,话题严肃博大,论据跨越古今中外,学生要对“君甘臣酸”“和而不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显然超出了初中生心智水平,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个挑战。可见,文本选择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阅读测评诉求和能力考查要求。
在PISA阅读能力层级(四级以上)示例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发现“隐藏信息”、阅读“不熟悉的文章(或是理解较为偏僻的知识)”、进行“精确(细致)地评价(理解)”这样的测评结果预设。由此,把测评本身作为学生阅读能力增长的一个过程便具有了极大的可能性。语文中考由于目前没有一个独立的阅读能力检测体系以及阅读能力指标,因此阅读能力检测的内容和层级,必然不太清晰。目前普遍使用的“理解”“分析综合”和“探究”并不是阅读能力特有的指标,而且以这三者作为阅读的能力层次,在理论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是原来语文能力划分中的“鉴赏评价”能力是否应该也是阅读能力中的一个层次?其次,“探究”作为阅读的“最高”能力,在学理上依然存在问题。
2.测量的行为目标与阅读核心能力的契合度
PISA阅读的纸笔测验按照评价能力要素,巧妙设置情境,借助选择题和开放性的简答题,多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对文章内容、观点和表达形式的看法;整合文章各处的语段信息,甚至整合两个文本(图表)信息做推论;整合文本信息,对重新设置的生活情境加以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关涉阅读核心能力的评价。被多位比较者引用的PISA2009样题中《涂鸦》的问题设计语,确实非常成功地解决了不同地域(层次)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储备的差异问题。样题《涂鸦》问题三: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叙述的事情(它的内容)。
我们可以讨论一封信件写作的手法(它的风格)。
不论你同意哪个作者的论点,你认为哪一封信写得比较好?请根据其中一封信或者两封信的写作手法来解释。
这样的题目设计使不同层次和阅读经验的学生都有比较接近的起点,提高了考查学生阅读核心能力的效度。
反观语文中考阅读,以天津卷为例,部分题目偏离阅读测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偏爱把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和对文本的解释结合起来。如2003年第21题:“‘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一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春风的什么特点?”再如2007年(非课改卷)第26题:“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即使不阅读文本语料,学生也有可能在这一题中得到满分。
第二,考查目标向写作表达能力偏移。对于阅读题,特别是某些开放题的命题设计,有学者认为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写作而不是阅读。其背后的原因有二:一是中考语文试卷不是阅读专项测评,注重整体性,此类命题注重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概括内容、组织语言,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达。二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注重读写结合,在题目设计上以感想类、列举文本外信息类居多,与阅读文本本身的关系较为松散,而且评分标准往往定为“言之成理即可”“能自圆其说即可”等,由于开放度太大,最终往往偏离了阅读测评的目标。
四、结论与启示
PISA与语文中考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植根于阅读测评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以及测评技术等方面,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完善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及能力层级
内容标准是评价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维度,反映评估项目(或是该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其基本特征包含两方面:一是陈述学生要知道的内容;二是陈述学生应该能做的事情。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有待完善,其内容更接近于阶段性目标,在阅读领域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也并不十分明确。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要把重心放到课程目标的支撑研究上,放到课程内容的目标指向研究上,尤其要做好具体项目的研制这一基础工作。”阅读评价的内容标准必须清晰、明确。
2.关注阅读核心能力的评价
要在明确语文考试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测试目标的研究,使测试内容的框架更为清晰合理。当素养内涵、能力结构不清的时候,测试目标就难以清晰化,测试框架就无法有效制定。如何将阅读核心能力结构与具体的测试题目结合,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1)明确测量的行为目标围绕阅读核心能力;(2)挑选的材料贴近生活、符合学情且具有合理挑战性;(3)考生表现的相关行为目标可测并且属于阅读能力考查相关内容领域,明确其阅读能力层级;(4)试题要基于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5)使开放性试题达到合理的开放度。既要能够实现阅读测试目标的达成,又要体现对阅读核心能力和学生阅读经验水平的科学预测和有效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