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老师职责的界定。我们该怎样做老师?该做怎样的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老师,从老师的角度去揣摩学生,相信也只有在完成了这两个角色的互换后才能明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竟是如此微妙,教与学的关系总是在交融互动中显露真意。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让我们在心田里种植“关注”的种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用真心与孩子沟通
在每个班里,总是有这样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孩子。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我们多说,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心领神会,能认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课上课下都调皮捣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他顶多专心两分钟而已,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打皮了,就是连父母都不怕了,又怎么会在乎老师的威严呢?
一天,我班的杨晨旭同学上课时铅笔盒大敞着,铅笔散了一桌子,书呢,不情愿地躺在一边,他自己呢,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掰橡皮!我顿时火冒三丈,冲着他大嚷:“杨晨旭,你给我站起来,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就仰着头看着我一语不发。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低头瞪着他,他也心虚了,低下头不敢看我。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的心一软,就放柔了声音,并弯下了腰,让自己的目光迎上他心虚的目光。“杨晨旭,其实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课上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才能让你知道许多的知识啊。”我边说边不经意地扶正了他的语文书,“来,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你能读好的。” 他看看书又看看我,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他终于第一次用响亮地声音把课文读了下来。“杨晨旭读得多好啊,看来他和我们大家一样棒啊!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在掌声中,大家笑了,他也笑了。我看到他自信地坐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都在认真地听课,而且一整堂课下来,就数他举手最积极了。
由此让我明白:严厉地指责未必是好的,试着调节好心情,用鼓励的话给他自信,用信任的目光和他交流,给他勇气,或许会带来更好的效果。看来,我们应该注重加强与孩子们在心灵上的沟通。
二、用爱心转化孩子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爱心与尊重去善待她们的童心。如果不是亲身体会我自己都不能相信原来爱的力量这样伟大。
开学不久,我就发现班级里有一个孩子,上课不听讲,回家又不完成作业。多次说服教育都不起作用,很让人头痛。后来,通过间接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特别不好。平日里根本没有人管她,一直是在小饭桌吃饭、写作业,有时甚至晚上都在小饭桌过夜。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怎么可能无动于衷?于是,我开始处处关心她,照顾她,课堂上尽量多提问、关心她,课后和她谈谈心,了解她最近的生活情况。家里没人辅导她学习,我就每天利用下班时间辅导她。日子久了,我发现,这个孩子真的变了,上课不但能够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作业质量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更是得了97分的好成绩。我想我所做的不过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做的事,就是——爱学生。没想到这份爱的力量这么强大,我想今后我会把更多的爱投注到这些孩子身上,让她们能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三、用耐心感动学生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任务绝不仅限于此。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
我爱学生,不仅用声,而且用情。学生也爱我,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的世界。学生们用他们那最纯洁、最善良的心关心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中不时涌动着一汩汩暖流,让爱在我们彼此的心中架起一座座心灵之桥。
以前面对班级里的“调皮鬼”时,我不是用“河东狮吼”就是施展我的“冷嘲热讽剑”,但每次总是收效甚微。后来静下来心来思考,却发现他们偶有好的时候,但我总是视而不见,往往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我是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了。于是,现在我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不再疾言厉色地批评,而是敞开心扉和学生交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孩子有所进步时,我就在班级里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然后再给他们一个星期的观察期,看他们的表现,发现孩子一件坏事也没干,我就再一次表扬并委以小组长的重任。我就是用这样的耐心去相信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少一分挑剔和苛求,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我们班孩子在我的感召下,一个一个正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不断攀高。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严,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只要老师处处留意,微观入手,用关爱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扶起孩子的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我们的学校就真正是希望的摇篮。
作者简介:
崔婕,1982年9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于2004年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小学任教,2008年在蚌埠慕远学校任教,9年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曾被评为“蚌埠市青年骨干教师”、“蚌埠经济开发区优秀班主任”,“蚌埠经济开发区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省、市级奖,逐步形成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