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谦
摘 要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是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发展而来,目前国内关于警察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存在范围窄,研究浅等问题,文章在总结以往国内关于警察自我效能感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今后发展的走向,为警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警察 职业自我效能感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背景
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伴随着自我效能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Hackett和Betz首先应用自我效能的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的问题,最初两人主要是用自我效能的概念来说明女大学生在传统男性职业中所占比例很少的原因是由于她们在这些领域里的低自我效能所致。为此两人编制了最初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并发表文章对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估,随后布朗和伦特在《咨询心理学手册》中又谈及了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其后班杜拉在其主编的《社会变化中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适应、调节:理论、研究和应用》和《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三本书书中都以单独章节对职业自我效能理论进行了总结,2000贝茨在《职业心理学的当代模式》中以“职业自我效能”为名,专章描写了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尚无专业的关于职业自我效能的专著,但是在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总结中,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职业自我效能理论体系。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分为两大块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研究,即个体对其完成某一具体领域任务的能力信念的研究,这类概念包括了一般职业自我效能概念、具体职业和特定任务的职业自我效能概念,例如(计算机、科技、咨询师、医生,会计,教师,工程师,警察等)二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其涉及到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等方面的效能信念。
二、职业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没有普遍性,不同的行业领域由于工作内容存在差异,其所要求的能力等都不尽相同,所以个体在不同的领域内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不同的自我效能。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到自我效能的概念是应该与具体的任务情境和领域相联系的,最早Hackett和Betz把职业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的信念”。后来Lent和Hackett又将其定义为“包括个体对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有关的范围广泛的行为的效能的判断的总称。”1997年,Bezt和Hackett则又具体地将职业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实施与职业有关的行为、教育和职业的选择,以及对这些选择的旅行和坚持性的信念”。
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样,职业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指个体所具有某种具体的职业技能和能力本身,而是综合各种信息,基于对自身某种职业行为能力的判断以及评估,形成的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三、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职业自我效能的测量工具
(一)一般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为了验证女大学生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中所占比例不足是因为其在这些领域中低自我效能所致,1981年心理学家Hackett和Betz编制出了职业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根据女性在各职业中所占比例选取了10个传统女性职业和10个非传统女性职业。为了减少一种效能对另一种效能的影响,整个量表分成了两个分量表,分量表1是被试对其在从事20种职业所需完成的教育过程的效能判断,分量表2是被试对其能否完成工作任务进行效能判断。该量表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Zilber报告了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4,两个分量表为.092和0.89。另外Zilber编制了职业任务效能量表来检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的效度,结果表明与职业对应的任务与职业名称相关系数为0.73。
在原有量表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姜飞月,郭本禹对该量表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量表,他们选择了适合中国文化的10个传统女性职业和10个传统男性职业,并对计分方式进行了调整,使量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二)特定任务职业的自我效能的测量
特定任务职业的自我效能是个体对从事特定职业所需技能的能力的信念,他是个体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具体化。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针对某些具体的职业领域编制出了具体的职业自我效能的测量工具。
Rooney和S.H.Osipow编制了特定任务职业自我效能量表(TSOSS),编制之初该量表有230个描述职业相关技能的项目构成,后来针对量表题目过多的缺点,Osipow等人又对量表进行了修订,将量表项目缩减至60个项目,量表包含了四大因子,分别是言语,量的,生理的,和美学的。新修订的量表无论在结构性还是适用性上都比原有量表要好。
在某些具体的职业领域,自我效能工具也是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外研究涉及的职业领域主要包括诸如高校教师,学生,护士,会计,公务员,工程师,销售人员,飞行员,农民工等领域。其中国外的主要包括了Schmiz等人编制的教师自我效能量表,国内的主要有凌文辁等人编制的保险推销员自我效能量表,夏凌翔等人编制的农民工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肖玮等人编制的军事飞行员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针对具体任务的自我效能测量工具,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有关计算机,数学,人际关系和写作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效能感测评。使用比较广泛的工具包括哈克特等人编订的数学自我效能量表,计算机自我效能量表,心理咨询自我效能量表,科学技术自我效能量表。
(三)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测量
早期心理学家泰勒和贝茨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对于解决与职业决策有关任务能力的预期和信心程度。”根据此定义,两人又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该量表建立在克里特斯提出的五种影响职业决策的选择能力的基础之上,这五种选择能力分别是自我评价能力,目标选择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该量表最初是由五十个项目组成,每个大的因素下面都分别有十个题目,由于题目数量较多,施测较为麻烦所以在1996年贝茨等人又对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项目数缩减至25题,每个因素下面有5个题目组成,被成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减缩版(CDMSE-C),因为其相对于前一个版本在信效度方面都有所提升,且更加的简洁方便,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原有CDMSE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相继修订或者编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职业决策的测量工具。例如赵冯香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指标。此外胡艳红(2003)、章小波(2005)、林志红,朱锋(2007)等人也就大学生的职业自我决策自我效能方面编制了相关的量表。
(四)职业寻找自我效能的测量
目前国内外对于职业寻找自我效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测量工具比较单一。
国外最早是由Solberg等人进行的研究,其将职业寻找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完成工作寻找所需要能力的信心程度,并于1994年编制了“职业寻找自我效能量表”(CSES),该量表由35个项目组成,其中包括四个大的因子分别为工作寻找,参与工作联系,面试,人际关系探索。
四、国内外警察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警察自我效能感的论文相对较少,关于警察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从中国期刊网上查询目前只查到公安大学赵越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警察人力资源中的应用》,相关的量性研究极其匮乏。而关于警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了两大类,一类是综述性研究,涉及到自我效能理论在警察领域中的应用,如周忠喜的《运用自我效能理论优化公安工作的思考》,周怀宏的《自我效能理论对公安民警激励机制改革的启示》,王宁霞《监狱干警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及心理健康维护的探讨》。第二类量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察警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如警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工作态度,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关系。其主要有:
刘冰(2008)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500名警察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警察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关系,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李琳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河南省1500名警察进行了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河南省警察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自我效能感在不同警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警衔和警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历和加班情况对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
王成义等人采用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问卷对425名警察进行了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效能感,成正相关,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对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感有显著预测作用。
王时宪采用监狱警察压力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南省监狱306名警察进行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监狱警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存在学历和警龄差异,不存在职务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压力呈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情绪呈正相关,其能较好预测主观幸福感。
五、目前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目前国内关于警察效能感方面的研究存在研究浅,领域窄等问题,在量性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将警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个自变量然后探讨其与其他一些因素的关系,而针对警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更是奇缺,目前国内也无完备的考察警察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测量工具,其次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警察培训领域中的应用方面虽有文章涉及,但是研究还是较浅,文章相对也较少,且几乎没有涉及到警察的集体效能。
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应该加深针对警察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编制具有较高信效度指标且针对不同警种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工具已成为了当务之急,且是其他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加深对警察集体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提升自我效能理论在警察培训选拔中应用的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