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辉
【摘 要】随着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已越来越普遍,中药与西药配伍应用后大多能够增强疗效,但也有一些因配伍不当而降低了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中西药物配伍应用不要忽略配伍禁忌。现将中西药物配伍有益和不利的配伍作一简述。
【关键词】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合理应用配伍禁忌
1 中药与抗生素的配伍
1.1 具有较强抗菌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连翘、黄芩、黄连、鱼腥草等与青霉素类配伍应用时,金银花等能增强青霉素类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在抵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作用,在临床上可以对抗生素过敏或多感染者联用小柴胡汤、清肺汤、竹叶石膏汤等,应用后除能收到满意疗效外,还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1.2 含有金银花、黄芩、鱼腥草、连翘、蒲公英等较强抗菌作用的中药及含有以上成分的中成药,不能与菌类制剂如乳酶生、食母生、促菌生、丽珠肠乐等药物配伍使用,因为这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在体内发挥抗菌作用的同时也抑制或降低了这些抗菌药的活性[1]。
1.3 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梅花点舌丸、婴儿散、仙灵散等,由于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使胃内酸度降低并能改变尿液的酸度,使尿液呈碱性,所以该类药物不宜与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头孢子菌素类、青霉素类,还有乌洛托品、阿司匹林、维生素B2、心得安、氯丙嗪、异烟肼、乙胺丁醇、地戈辛等同服,主要是因为在碱性条件下,含有生物碱类的中药能够减少这些西药的吸收利用而使临床疗效降低。
2 中药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配伍
2.1 中药丹参、三七、赤芍等与乳酸心可定、潘生丁等药物配伍应用时,能够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及降低血脂。如含上述成分的生脉散、脉络宁、灯盏花、复方丹参等注射液与山茛菪碱配伍应用,能够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既可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的目的[2]。
2.2 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制剂,如曼陀罗、泽金花、天仙子、颠茄合剂等,和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牡蛎、龙骨、寒水石、防风丸、解肌宁漱丸、桔红化痰丸、清眩丸、明目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片)、清胃黄连片等在临床上不能与洋地黄、地戈辛等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因为钙离子与强心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使临床疗效与毒性同时增加,另因颠茄类生物碱可以松弛平滑肌,从而降低胃肠道的蠕动,与此同时也就增加了强心苷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了毒性,另外,高钙状态易致洋地黄中毒,不可不慎。
2.3 含有牛黄的中成药可增加水合氯醛、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西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实验室实验证明小鼠口服牛黄能增加水合氯醛、苯巴比妥、舒乐安定、吗啡等的中枢抑制作用。因此水合氯醛、吗啡、舒乐安定、苯巴比妥等与含有牛黄成分的中成药配伍时,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抑制的急性中毒,如昏睡,呼吸中枢抑制,低血压等而不宜联用。
2.4 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痢特灵、异烟肼等配伍,因为这二者配伍应用可产生药理上拮抗,临床上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及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含有麻黄碱成分的中药也不能与地戈辛、洋地黄等配伍应用,因中药中的麻黄碱可与强心苷产生药理性配伍禁忌,能够增加强心苷对心肌的毒性。
3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3.1 中药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等酸性药物临床上不应与磺胺类药物配伍。因为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会加速乙酰化的形成,从而失去其抗菌作用,而且使其溶解度降低,容易出现结晶尿和血尿。也不宜与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碱性较强的药物合用,因为酸性中药与碱性药物产生中和反应后更失去或降低疗效[3]。
3.2 含有汞成分的中药如朱砂、仁丹、七粒散、紫雪散、健脑丸、冠心苏合丸、朱砂安神丸、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不能与具有还原性的药物如溴化物(巴氏合剂)、碘化物(碘化钾)、硫酸亚铁、四季润喉片等含溴、碘的药物同服,因为汞离子能与溴、碘等离子结合生成毒性的溴化汞、与碘化汞沉淀物,临床上可引起赤痢性大便,长期合用将导致药源性肠炎。
3.3 含砷成分的中药及中成药如雄黄、雌黄、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等不能与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类等同服,否则雄黄可生成硫化砷酸,使疗效降低。同时这些中药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因为这些药物所产生的微量硝酸、硫酸可使雄黄所含的硫化砷氧化,增加毒性[4]。也不能与酶类如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等配伍应用,因为砷离子可与酶蛋白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团形成不溶性沉淀,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降低了生物利用度而使疗效降低。
中药、西药配伍应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在临床医疗中,中西药物综合治疗疾病,既扩大了临床适应症,又能发挥单独应用中西药所没有的治疗作用,进行最佳的配伍应用。必须了解组方中各种药物化学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并注意联合应用的合理性,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顺序、用药时间、剂量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谨慎用药,从而达到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肖崇厚主编.中药化学[M].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 王筠黙主编.中药药理学[M].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汪文德,诸骏仁主编.中西新药临床指导[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
[4] 杨毓英等.不合理用药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