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云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及思辨性较强的学科,不少的课堂由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及新课程理念把握的不到位,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感到学习该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通过归还课堂主动权、减轻作业负担、加强学法指导、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创建和谐课堂等方法来实现学生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化。
关键词:思想品德;苦学;乐学;对策
一、问題的提出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强调:应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趣中学、乐中学。但是,目前很多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紧握课堂主动权不放,依然是满堂灌垄断着整个课堂,而学生仍然是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没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价值观发生偏差,正确的学习态度无法形成,最终表现为:学习思想品德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是“谈虎色变”,更不用谈兴趣。失去兴趣的学习其效果不言而喻。最终陷入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苦”的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入手,帮助学生走出“苦学”困境,体验“乐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出教学的困境,品味教育的乐趣。本文正出于此意,探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化对策。
二、开展“苦学”到“乐学”转化对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乐学,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等诱因引发的内部动机的驱动,在学习探索活动中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求知的满足感、情绪的愉悦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养成乐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从哲学的层面上看苦学和乐学是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提倡乐学,没有违背刻苦治学的原则。相反,当学习者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时,就会对学习产生主动、积极、热爱的情感倾向,而陶醉于学习之中。此时,刻苦钻研对学习者来说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自觉追求的愉快的“乐事”。教学实践证明,乐学的课堂才是生动的、活泼的、符合人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所以只有乐学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三、思想品德课中学生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化对策
1.归还课堂主动权,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知识的快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自身素质及其主体功能的发挥程度是推动学习运动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改变“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愉快又紧张的求知活动,而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改变消极被动和无所谓的状态,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变苦为乐。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中“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这一目时,在教学中设置了这么一个情景:“农民工由于被欠薪,多次讨要未果而上演跳海珠桥”的事例,然后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面对不公平的事情,通过跳桥的方式能真正解决问题吗?(2)外来务工人员遇到讨薪无门不公平待遇的这一社会现象会带来哪些影响?(3)你知道广州市政府有哪些措施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平等享受权利的吗?这些措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从正、反两方面明白“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的道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学生的手里,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探究知识,得出知识的结论,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减轻作业负担,让学生享受轻松学习的快乐
要变苦学为乐学,就要讲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在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课上满堂灌,课后意味加大作业,以多取胜,置学生于书山题海中,学生为完成差事而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哪有乐学可言。要做到减轻学业负担,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目标检测题,在课堂上预留10~15分钟进行检测,并做到当堂评讲,同时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决定是否布置课外作业。这样就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发展个性特长,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3.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体验学会学习的快乐
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否则就会不得要领,苦不堪言,因此就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叶圣陶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讲是为了用不着讲。”揭示了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有许多,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看、听、思、记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眼要看着板书;耳要听老师讲;手要及时做好记录;思维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多动脑筋,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情感。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材,强化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时政热点,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想品德课程内容设置了较多的背景材料及相关问题,在教学中用好这部分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可以这样实施:①教会学生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前,弄清所要回答的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语”“关键词”“限制性条件”等信息,明确问题的指向性,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材料。②教会学生分析材料,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一主线来设置的,所以,教学生分析材料时沿着这条主线来分析,对学生读懂材料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要分析材料说明了什么(例如:说明是什么行为、现象、道理、观点……);其次要分析材料说明的观点的理由,也就是“为什么”(可从原因、意义、作用、重要性、影响等角度来分析);再次,分析材料启示我们怎样做(可从国家、社会、公民等角度来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会学习的快乐。
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
初中思想品德理论性强、概念性术语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重结论呈现,轻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体验和探究,必然会使学生置于“苦海”之中,从而出现厌学甚至弃学现象。因此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中掌握知识,提升情感,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教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有真知、有理性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爱学”的转变。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我选择了游戏法、情景创造法、案例分析法和设疑法等教学方法。首先在导入环节做了一个“寻人启事”的小游戏,通过这一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较好地理解了“肖像”和“姓名”这两个概念;在讲授新课阶段设置了三个情景探究,其中一个是这样的:“15岁的小红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以优美的舞姿获得了冠军。某杂志社编辑希望为小红专门拍摄一组照片,并将照片登在杂志封面上发售。”思考:该杂志社怎样才能合法使用小红的照片?这一活动是通过一个同龄人的事例引发学生对如何合法使用肖像的思考,学生根据个人的经验进行回答,自然就热情高涨、有话可讲,进而轻松了解肖像和肖像权及其相关知识;在课堂小结阶段我采用了设置疑问的方法: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知识,找出自己的不足,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
五、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共同学习的快乐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能否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育实践也证明,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关心、爱护和鼓励,他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成绩通常也较理想;相反,则在行动上与教师对抗,甚至放弃学习该教师所教的科目,通常成绩很差。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中绝不能压服学生,而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经常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并多肯定、多表扬,再给予指导;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见解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学生在课堂中犯错误、答错题时,给予足够的关心,做到耐心引导、启发。这样使学生解除了压抑感,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乐学的策略,让学生从“苦学”转化到“乐学”,会大大增强思想品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初中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
[2]张斌.愉快教育模式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