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斌
摘 要:要改变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必须稳定以中国古典文化经史子集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内容,做到通过彻底的、完整的文章(著作)的背诵、记忆、品味和揣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独立写作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都有具体而详尽的要求,也提出了教学建议,可谓尽善尽美,但是,为什么实际的语文教育的效果却总不尽如人意呢?
从教育内容上说,学校课程内容(尤指各门学科)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社會稳定时期,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证文化延续传承的脉络,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提纯、升华。我们没有相对稳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膨胀,学校课程计划无法容纳,需要修订、整合课程。不让学生诵读和记忆相当数量的民族经典,而想要让学生继承民族文化,即为“画饼充饥”。王财贵博士从胡适先生幼年背诵四书五经打好基础成为大师的成长经历得出结论:与其教语文课本,不如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所谓的童蒙书;要学《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不如读唐诗;与其教唐诗,不如教古文;若要学古文,不如学诸子百家;要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王财贵博士北师大演讲录》)。有资料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30%都是犹太人,他们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实质就是进行记忆训练,通过右脑记忆训练开启右脑的大门,引发出属于右脑属性的灵感、直觉、创造性和独创性。
从教学方法上说,我们以看待自然科学的眼光关注人文科学,瓦解了古人千百年间营造的艺术魅力,压缩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摧毁着美与诗意。以大众阅读取代经典阅读,日益疏离经典,热心追逐流行文化,消解了语言艺术诗性魅力,逐渐淡化了文学审美。科学则按照科学办法教,非科学就不一定按照科学办法。如果把非科学科目,都按照科学办法来教,就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怎么样去教学生呢?就是六个字:“小朋友,跟我念”。反复地读,注意力渐渐集中,记忆力渐渐地提升,语文程度就会渐渐地增长,理解力也就跟着增长。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能够写出成功的诗作,其实这就是阅读和品味在起作用的最好证明。因此,我们把语文当作科学对待,进行肢解式的讲解,抛开整篇文章(著作)的背诵、记忆、品味和揣摩,以字词、句段、篇章为中心教学,完全是“画蛇添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整篇经典文章的背诵,摈弃肢解式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只有把现今“流行”的语文课本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计划地诵读数百篇文言文、数百首古代诗词,阅读数百部名著,从而提高学生欣赏品位,掌握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重视“经典”的记忆才是语文教改的“画龙点睛”之举。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杜绝“画蛇添足”,提倡“画龙点睛”。
参考文献:
吴平安.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中国教育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