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 要:培养创新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类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它所需要的是思维敏捷和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培育和创新,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方法,抓住契机,点拨诱导,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维能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性思维
课堂提问时也会出现,同一个现象,即使一连叫上几名学生来回答。答案也大多相差无几。没有独立思维,就不可能具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创新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帮助学生打破“从众心理”,巧妙提出疑问,鼓励他们争论,允许他们质疑,启发他们多方面寻求结论,对信息自主加工,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当然,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造型思维
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他们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向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总之,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当时学生的需求,进行实时而恰当地点拨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应该遵循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在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中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地给予启发、引导,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受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对某一科学现象的探索不能准确地理解和運用。刚吹出的泡泡都是向上升,之后又落下来。一幼儿问身边的朋友:“你看泡泡向上飞一会儿就慢慢地落在地上碎了。”另一个幼儿说:“泡泡快落的时候你就用嘴吹它。”因为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教师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方面的延伸,只能给学生简单的解释,却不能用物理术语强迫他们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