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养彬 瞿娟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还普遍存在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重毕业指导轻全程指导、重就业教育轻生涯教育、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重自我发展轻外部资源引进、重传统培养方式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问题。高校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为着力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竞争能力,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时期;工作体系;常见问题;实施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重视,要求高校实施“一把手”工程,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高校实现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各级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各方合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校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做法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普遍存在五大问题,高校需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一破解。
一、存在问题
1.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
作为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就业率被纳入教育部对高校考核的范畴,并出台了考核指标和细则。在就业率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各高校都狠抓毕业生就业落实,在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苦下功夫。在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高校狠抓毕业生就业率,对实现更多毕业生充分就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过分强调就业率,尤其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刚性考核,使高校在重视就业率高低的同时忽视了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加之提升就业质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科学的实施,还要有持续的投入,这也影响了高校对就业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
2.重毕业指导轻全程指导
由过去的分配办公室,到后来的就业办公室,再到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名称的变化反映了高校就业工作定位和主体内容的不断衍变。目前大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就业工作部门,甚至有些高校就业工作部门由就业指导服务向生涯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调整,日益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但整体上来講,目前大多学校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求职指导和服务上,关注其“临门一脚”,主要侧重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缺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尤其是缺乏对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对个体职业选择过程的研究,缺乏对毕业生的职业去向跟踪等。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虽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双选会”期间进行,指导内容比较狭隘,功利色彩相对较重,忽视了思维和理念的养成,就像是“季节性蔬菜”,应季时铺天盖地,反季时却难觅踪迹。
3.重就业教育轻生涯教育
目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如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签约事项指导及就业信息提供等工作已经规范化、流程化,并能通过讲座、会议、通知公告、就业指导手册等多种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宣传和告知,这对毕业生求职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大多高校还停留在就业教育和求职指导层面,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却很少关注。这大大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造成许多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帮助学生就业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缺乏职业生涯教育这个前提,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缺乏认知,对职业世界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毕业生容易在就业过程出现种种问题,很难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即使就业,也可能出现人职不匹配、职业幸福指数低、职业成就感缺失等职业发展困惑或发展“瓶颈”,从而面临下岗或出现频频跳槽的问题。
4.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目前大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部分高校还设为必修课,选拔培养专兼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开展教学。这对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负责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大多为学校及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或辅导员,他们大多“从高校到高校工作”,不少为直接留校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只能临时“抱佛脚”,急急忙忙“充电”,通过培训班、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和搜集一些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的资源快速“消化”,然后上讲台给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甚至创业教育的课程。由于这些师资所学专业大多与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关联,加之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缺少研究,缺少实战演练,所以,授课时更多是从理论知识传授层面上着手,即使引进了大量案例,由于没有体验过自我职业规划、职业设计、职业决策的过程,缺少求职应聘和职业打拼的亲身体验,也只能泛泛而言,授课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5.重自我发展轻外部资源引进
为了保障就业工作落实到位,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各高校配备和建设好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实现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于是,高校纷纷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断得到扩充,就业办公与招聘场地不断改善,就业经费也不断增加,这对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各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开展研究性工作,不少高校成立了职业发展研究室、就业指导教研室等机构,开始建立职业咨询室,并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就业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高校在提升就业工作整体实力和水平的过程中,过于重视“自力更生”,甚至投入大量人力和经费自主建设实训基地、创业园区,开发就业平台、测评系统、网络学习系统等就业指导工具,但由于研发队伍专业性不强、一次性资金需求量大、项目管理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其成效并不显著,有些项目甚至成为“面子”工程和“烂尾楼”工程。
二、应对策略
1.同步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也愈趋理性,对应届毕业生也越来越挑剔,甚至出现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现象。因此,高校在重视就业率的同时,加大对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已日趋重要且必要。
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高校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为着力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竞争能力。如,北京大学始终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程的整体战略中,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科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精致服务为依托,努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为国家和民族科学配置与输送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就业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2.建立贯穿全程的就业指导体系
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仅仅抓毕业指导已经远远不够,教育部因此提出“全程化”的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高校不仅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还要关注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素质培养,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辅导,都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全程化的生涯发展辅导必须尽快提上日程,只有加强了过程的培养和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了解社会所需,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能力。
3.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逐渐前移到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提高全面素质。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着手对在校学生开展生涯教育,在知识理论传授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了生涯人物访谈、生涯工作坊、职场体验等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清华大学自2006年起开展“职业生涯教练计划(CareerCoaching
Program)”项目,将教练技术应用于大学生生涯教育,旨在架起校园与职场、在校学生与职场人士的沟通桥梁,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具深入性、实践性的辅导,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环境并有效提升职业素质。同时,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有利于合作企业、单位树立校园形象,扩大校园影响力,深入了解学生现状及需求,为企业引进、培养人才提供帮助。该计划至今已实施七届,受到了师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4.重视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交叉课程,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至于职业咨询,更是要求咨询老师有极强的实操能力和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因此,高校要逐步由“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方向努力,要加大对本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力度,在掌握更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走进用人单位,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实施短期的“挂职体验”;要加大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环节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生涯人物访谈、职场岗位体验、用人单位采访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还要加大人才培养过程的融合。如,上海交通大学将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打通人才培养工作链,成立信安学院、媒设学院,对接信息安全和新媒体等产业;成立软件学院,知名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航天航空学院,采取本科生转专业、定制班等超常规措施,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重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不但可以更及时、更便捷,而且覆盖面更广,工作效率更高。
目前社会上为大学生提供求职招聘、就业指导、职业咨询与培训的专业机构越来越多,高校就业部门在某些方面和领域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既可节省成本和时间,又降低了风险,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北京体育大学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北京体育大学就业信息与资源管理综合服务系统”,为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就业场地安排协调、用人单位管理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效果十分显著。南京林业大学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发了“南京林业大学素质教育网络课堂”,学生只要登录该平台,即可学习国内一流专家的就业指导课程,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和课程考试。这种网络化的方式,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广受学生欢迎。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后备力量。大学生的就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步发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和期望,关系到人才资源在社会环境中的发挥和运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需要正确认识高校就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化危机为转机,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为着力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竞争能力,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陈永利.构建立体化平台加强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