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颀 尤倩
莲花,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莲花的亭亭玉影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两千多年来,莲花的情态在无数文人的笔下绽放美丽,文人墨客给了它太多的喜爱与赞美,莲花成为一种浸润着文人雅士感情色彩的意象,寄托着特殊的宗教寓意,体现着强烈的民俗意味,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把莲花作为吟咏对象的更是数不胜数,莲花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寓意。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以及与佛教的互相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莲花意象大大丰富。
一、莲花意象最初的文化内涵
莲花是爱情的象征,而莲花成为爱情的象征其根本原因在于莲花最初是生殖崇拜的对象,以生殖崇拜为起点演化而成的生育、婚恋和繁衍是莲文化最初的内涵。生殖崇拜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一方面源于本能,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有限而对人口繁衍过分的追求。在文学作品中,莲花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爱情的象征,汉朝时候,文坛上就出现了大量的采莲诗,其内容大多都是描写情爱的。例如汉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闻一多先生解释说:“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这种古老的民俗延续至今,在中原的婚姻礼俗中“鱼儿戏莲”、“鱼儿闹莲”、“鱼儿钻莲”等比比皆是。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誉。
莲花最初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女性的渊源关系,使得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出现了大量与莲花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借莲花来描写女子的美貌,并且通常将莲花比喻为美丽、纯洁的女子。大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中虽并无一字描写采莲女的美丽,但采莲女的美丽姿态通过莲花尽露无遗。将莲花比喻为美丽的女子,是美妙、美好的象征,也是文人千古绝唱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有美人情结,从《诗经》《楚辞》到梁宫体诗,吟咏美人的作品数不胜数。水中荷花柔媚可人的娇艳之态也恰恰击中了文人心中最温柔的一角。于是,人们用清水芙蓉形容女子之美,以莲步轻移来描绘女子行动时的风摆荷裙,临花照水。在多情的文人眼中,和凌波仙子的轻盈高洁、浣纱西施的倾国倾城相比,荷花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历史的发展,莲花的文化内涵由最初的生育、繁衍及婚恋开始分化并且逐步深化。莲花在古时候被称为瑞莲,是祥瑞之兆,会给人们带来荣华、安康、丰足,所以有“菩萨入大慈室,一切兵仗化为莲花”一说,中国一些古籍对此也有记载。《苏州府志》:“成化辛卯,苏州府学池中莲一茎二花,明年吴宽状元及第。”《沆州志》:“嘉靖二十四年南池红莲夜结双蒂,满池香馥,是岁年登大有。”这里的莲花预兆着科举高中、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莲花的祥瑞之气显露无遗。《华严经》记载:佛陀是化身六牙白象投胎的,而摩耶夫人也是因看见巨莲而感孕的,释迦牟尼出生时也正好落在莲花上。中国的《北斗本生经》记载:天皇、紫薇二大帝与北斗七星是因为周御王爱妃在金莲花温玉池洗澡时有感孕,之后才降生的。哪吒也是生自莲包、死后又复生于莲花,这些都蕴涵着贵人生贵子的祥瑞之兆。直到今天,人们也仍然把莲花看成是美好吉祥的征兆。
二、爱情象征意义上的莲意象在唐宋时期的继承
莲荷的爱情意象特征自先秦时期就一直流传下来。莲荷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恋情的赞美、向往和追求,更多的出现在历代的“采莲曲”里。汉乐府中的采莲意象是莲花爱情象征的延续,而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作品中还记载着采莲的流风余韵。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借写莲来表达爱情的诗。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到了唐宋时期,采莲文学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世俗文学的发展来看,唐宋时期采莲歌的主题依然以宫廷为主,但也开始渐渐回归民间。随着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封建士大夫的主流文化也得到蓬勃发展,道德教育、思想学术、艺术审美、生活情趣等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许多文人雅士大兴采莲之风,使得采莲文学进一步发展。而此时的采莲文学依然沿袭着南朝时期的采莲诗风格,主要以宫廷成分为主,略显苍白、病态,而后王勃、李白等人的出现为采莲文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李白的《采莲曲》:“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汝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阳,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躇空断肠。”生动描述了河岸上的小伙和水中的采莲女邂逅相逢和离别后的惆怅,以莲花之景来抒发男女爱慕之情。而王勃的出现为这个阶段的采莲文学带来了健康、清新的空气。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认为王勃时代,诗歌“从宫廷走向了江山和塞漠”。而后的唐代采莲诗风格基本上是沿着王勃的路线发展的。
总之,采莲诗经过唐朝一代的发展,已由一个意象上升为母题,采莲已具备了丰富的象征功能。莲花从最开始的《诗经》中以莲起兴,并被作为一种间接表现生殖崇拜的图腾出现,而后到汉乐府通过暗示或隐喻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将莲的情爱意象定格;到了南北朝时期,在采莲诗里,通过运用谐音手法(莲谐音“怜”、“恋”),莲的情爱意象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并进而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唐宋时期的采莲诗歌则由于有了文人逸士的加入,采莲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多重的象征功能,表现手法和吟诵技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莲花的人格内涵在唐宋的发展
荷花是中国传统的“比德”之花,最早在《楚辞》中,荷花的原型象征着士大夫的芳洁之志,这是荷花人格象征意义发生的原点。此时的荷花尚处于审美活动的初期,荷花所象征的人格并没有明确、丰富的界定。随着审美认识的发展,荷花的人格象征意义逐渐明朗、丰富。白莲人格象征意义的形成是唐朝咸通时期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的苏州诗人以及唐末以齐己为代表的庐山诗人的共同“结晶”。皮日休的“幽鸟见贫留好语,白莲知卧送清香”、“白鸟白莲为梦寐,清风清月是吾乡”、“凉后每谋清月社,晚来专赴白莲期”,白鸟、白莲、清风、清月等“清白”意象成为隐居生活的伴侣,成为高洁、淡泊之志的对象化载体,具备了人格象征意义。自此,白莲成了隐士集会的信物、纽带,具备了载体功能。陆龟蒙的《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虽为和作,但却后来居上,远远超过了皮日休,更加升华了白莲的内涵。皮日休的咏白莲作品,拘泥形似、僵硬古板,而陆龟蒙的这首诗已经略见行迹,后出转精。陆龟蒙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清苦、孤寂情怀是皮日休诗中所缺乏的。
到了唐末五代,政治动荡,战乱不断,许多诗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避世隐居,庐山就是其中的一个避难所,而庐山风光也自然成为许多诗人创作的主题。当时的庐山诗人当中,齐己无论是在诗歌选题还是在创作艺术上都首当渠首。自齐己之后,用白莲来比喻心志成为诗人们惯用的手法。
宋代是莲花文学意象的升华阶段,较之唐代,无论是咏莲的规模还是水平,深度还是广度上,对莲花自然美的展现和神韵美的挖掘,都显现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莲花的人格象征在这个时期完成了确立,真正获得了展示它外表和心灵美的舞台。在此期间,中国文学莲花意象中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类型:“君子莲”,它是以儒家文化为遗传因子,在宋明理学的篱笆里培育出来的一种新莲,它的标志就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文章是历代中国古典文学中咏荷最著名的一篇小品文。莲花成了伦理人格的象征,不容置疑,周敦颐将“莲花”推上了一个新层次,象征着对高尚情操追求的人,即君子。而后出现的“花中十友”的说法,其中莲花为“净友”;“花中十二客”中莲花为“静客”,这些认识的产生,也正是由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脱俗”般的神韵。
四、唐宋时期莲花佛教寓意的演变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古印度的迩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据说,释迦牟尼四月初八于蓝毗尼园从摩耶夫人右肋降生,他有着“如莲花的双手”和“似出于淤泥的莲花大眼”,刚出生就会走路,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都会生出一朵美丽的莲花。这些传说,显示出古印度对莲花的特殊偏爱。
佛教主张解脱的过程是从此岸到达彼岸,从凡夫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从众恶到尽善的过程,这一点正和莲花从淤泥中生出无比鲜美雅洁的花叶相似,这也就是佛教常用莲花寓于特殊的宗教意味的原因。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佛教的教义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逐步将佛教世俗化了,莲花的宗教寓意也为我国所继承。在佛教中,诸佛、菩萨造像的身底或足下多有莲花宝座作依托,故称佛座为“莲座”、“莲台”,以象征超凡脱俗。我国又称寺院为“莲境”,在佛教经典中、佛教寺庙内、佛教绘画里,都少不了莲花那超绝、圣洁的形象。莲花被佛教经典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宗教寓意。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宋时期,就已经正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轨道。唐宋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的阶段,在这个诗的国度里,许多文人就把佛禅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而莲花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首选意象,并且还有一些禅师也经常以莲花为喻来作诗吟颂。例如李顾“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皎然“莲花天昼浮云卷,贝叶宫春好月停”,等等。可以说,鸟瞰唐代文坛,文人习禅之普遍性前所未有,佛教也因此赋予了莲花更加丰富的内涵及意义。
到了两宋时期,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许多文人已经把佛教的莲花与人的品性修养联系起来,通过佛教从此岸到彼岸的出世修行对士大夫入世的影响,使莲花的内涵植入了人的完美人格特点。虽然仍是讨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但其中却涉及了“根”、“性”的问题,是对其本体的思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莲花已并不单单是代表佛,代表禅,人们对莲花的喜爱已经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美感和情感因素上升到了自觉的哲理高度,这是唐宋时期莲花意象与佛教关系的最显著特征。
莲花在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意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有关。从最初《诗经》中的以莲起兴,奠定了莲花与美丽女子的关系,进而又发展到了爱情的象征以及因离别而引发的伤感等意象。后又与文人、士大夫的修养品格联系在一起,成为君子的象征。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由于莲花与佛教的特殊关系,使得莲花文学的发展更加繁荣,它不仅继承了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着中华本土的独特韵味,中外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得莲花的文学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参考文献:
[1] 郭荣梅.莲花的文学意象浅谈[J].新余高专学报,2007(1).
[2] 刘丽丹.浅析古代诗歌中的荷花意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3] 马倩,孙霞.莲荷与中国文化[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1).
[4] 成其昌.中国古代诗词中莲荷意象的评述[J].社科纵横,2005(2).
[5] 郭荣梅.宋前诗歌中莲花文学意象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7(1).
[6] 俞香顺.“无情有恨何人觉”——白莲人格象征意义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作 者:陈颀,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尤倩,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