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爱松 姜德成
摘要:2013年9月lO日,首届“赛珍珠研究论坛”在江苏大学举行。此次论坛是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中国镇江赛珍珠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上,希拉里.斯波林、斯蒂芬·拉赫曼和姚君伟三位专家分别就赛珍珠新传、赛珍珠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赛珍珠的对话意识与实践活动等主题作了演讲。
关键词:赛珍珠;传记;接受;对话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6—0015—05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在文学创作和事业上的成功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而双重文化背景也使得漂泊、放逐、埋骨成为她的宿命。随着跨文化对话的深入展开,提倡文化多元、推崇异质文化交流的赛珍珠越发引起关注。赛珍珠在镇江度过了人生的早期岁月,她也因此称镇江是“中国故乡”。为缅怀这位外籍女儿和国际友人,镇江市自1991年以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推介项目和学术研究活动,挖掘赛珍珠文化资源,塑造赛珍珠文化品牌,在提升镇江知名度的同时,也深化了赛珍珠研究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2013年,镇江的赛珍珠文化传播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3中国镇江赛珍珠文化交流活动”于9月9日至11日在镇江举办。9月10日,作为交流活动之一的首届“赛珍珠研究论坛”在江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论坛由国际交流处任晓霏教授主持,校长袁寿其出席了开幕典礼并致词。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HilarySpurling)、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斯蒂芬·拉赫曼(Stephen Raehman)、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君伟、美国赛珍珠国际总裁珍妮特·明泽(Janet L.Mintzer)、美国坦佩市国际姐妹城协会基金会主席理查德·纽海塞(Richard G.Neuheisel)、镇江市历史名城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波、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会长许晓霞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了论坛。论坛吸引了来自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驻镇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名赛学爱好者参与学习讨论。论坛上,斯波林、拉赫曼和姚君伟三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展现了国内外赛珍珠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思路,下面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述。
一、赛珍珠新传《埋骨:赛珍珠在中国》
赛珍珠传记作家希拉里·斯波林在论坛上做了“我与《埋骨;赛珍珠在中国》(On My Writingof Burying the Bones:Pearl S.Buck in Chi-na)”的主题演讲,就传记《埋骨:赛珍珠在中国》(下称《埋骨》)的特点、题目内涵以及创作动因进行了阐释。传记于2010年在英国出版,后经张秀旭和靳晓莲两位译者翻译,其中译本2011年1月经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斯波林系英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和媒体编辑。她为画家亨利·马蒂斯和小说家艾维·康普顿·伯内特撰写的人物传记分别获得2005年度惠特·布莱德奖、海涅曼文学奖和库珀奖。斯波林并非是第一位为赛珍珠作传的西方学者。在《埋骨》之前,仅美国就出版了6部赛珍珠传记,如彼得·康的《赛珍珠传》、科妮莉亚·斯宾塞的《流放的女儿:赛珍珠传记》、西奥多·F·哈里斯的《赛珍珠传》、厄艾尔文·布洛克的《赛珍珠生平》、保罗·A·多伊尔的《赛珍珠》以及诺拉·斯特林的《赛珍珠:一位充满矛盾的女性》等。其中彼得-康教授所著的《赛珍珠传》影响最大,该书按照历史的线性发展记述了赛珍珠从出生到去世一生的经历,并对作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略显不足的是,传记只用了几个章节讲述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与之相比,《埋骨》虽不如其详尽,但独具特色。它以赛珍珠前40年在中国的经历为基点,“重新回顾赛珍珠早年的经历是如何孕育出她神奇的想象力,并探究深藏在这种想象力之中的记忆与梦想”、传记以新颖的视角勾勒了赛珍珠作为女人和女作家的成长轨迹。全书共分七章,其标题分别为鬼魂家庭、双重焦点、灵魂与肉体、玩偶之家、中式思维、小说之境以及傲慢的腐气。以第一章“鬼魂家庭”为例,赛珍珠的母亲在生她之前育有四个孩子,死了三个,这段经历配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积习的鬼怪传说,让斯波林的传记兼具纪实性和故事性;再如在第四章“玩偶之家”中,斯波林将赛珍珠比作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放大了赛珍珠父母之间以及她本人与第一任丈夫之间渐行渐远的婚姻关系。关于赛珍珠回到美国之后的经历,作者只在后记部分进行了简要介绍。这种安排体现了与彼得·康版本的明显不同。传记中引述的资料大都有据可查,多为斯波林中美之行考察所得,或能够为赛珍珠自传或其他材料所佐证,这也正是诺拉·斯特林撰写的《赛珍珠:一位充满矛盾的女性》所缺乏的。
在演讲中,首先,斯波林阐述了传记题名《埋骨》与书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之间的关系。斯波林讲,这主要与赛珍珠儿时的一段“埋骨”经历有关。赛珍珠成长在中国的旧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与行径盛行。她常看到野狗争食“遭扼杀的女婴尸骨”,她会随身带着网兜和竹棍,驱赶半路上的野狗,并尽量掩埋这些残骸。这一切她当时并未向任何人提起,后来收录在回忆录中。斯波林认为,“埋骨”象征着掩埋那些痛苦的记忆,正如她要掩埋在大街上被人骂作“小洋鬼子”的记忆一样,对于那些令作家痛苦的、当时无法言及的记忆和话题,最好的方法就要像“尸骨”一样进行掩埋、遗忘。
接下来,斯波林讲述了为赛珍珠写传记的缘由。据她回忆,自己小时候读到一本关于中国的水彩画书——《中国儿童游戏》(Chinese Childrenat Play)。书中“一簇簇头发,黑眼珠、红脸颊”的中国孩子形象以及他们玩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游戏,如斗蟋蟀、旋陀螺、放风筝等场景,给这个二战时期英国伦敦的小女孩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让中国成为她一生所梦寐以求的地方。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她读过赛珍珠的《大地》,这本书唤醒了她儿时关于中国的记忆,也让她看到了一个描写中国和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她期望能够追随赛珍珠这位描写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的脚步,到中国看一看,“我希望自己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光游客、一个纯粹的外人而来,而是希望通过赛珍珠这个桥梁,从她的视角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去跟大家接触”。选择赛珍珠,斯波林期冀能够实现自己的夙愿。
《埋骨》植根于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和创作,呈现出一名女性作家的鲜明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该书为赛珍珠这位中美文化曾经的弃儿寻找归宿,堪称是男性霸权和女性沉默的社会寓言。美国赛珍珠国际总裁詹妮特·明泽阅读了斯波林的传记后给予高度认可。传记在学界也颇受好评,彼得·康说,新传读来引人入胜,是一流的传记;著名女性文学专家伊莱恩·肖瓦尔特称之为“很有创见,给人以启发,其叙述就像史诗电影般令人激动,是传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例子”。传记一经问世即获得2010年度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Prize),其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二、美国文学史上的赛珍珠
如何认识与评价赛珍珠及其作品,在今天仍然是美国学者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赛珍珠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的《大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群芳亭》等多部作品登上了美国最畅销图书排行榜。其中《大地》印发了数百万本,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忠诚的美国读者。然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这位在中国长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成为跨文化视界中的尴尬,为美国主流文化所抛弃。《纽约时报》曾经说过,“赛珍珠的作品,在中国受尊崇但读不到;在美国,读得到却不被尊崇”。
那么,美国学界对赛珍珠的研究走过何种轨迹呢?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员斯蒂芬·拉赫曼以“美国文学史上的赛珍珠”(Pearl S.Buck in the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为题,运用统计学方法介绍了赛珍珠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她在学界以外的接受与影响。拉赫曼曾担任过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研究计划主任以及范德比尔特大学研究员等职,参与编写了《霍乱·氯仿·医学科学:约翰·斯诺的一生》、《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国面孔》等著作。
拉赫曼的研究借助了谷歌公司的一款搜索引擎——谷歌词频统计器(Google Books NgramViewer)。这是谷歌实验室近年来推出的一种存储数字化图书数据的全新可视化工具,它以图示形式显示/对比查询词在1800年至今在已出版图书中的出现趋势,用户借助图表可以观察这些词汇在不同年代书籍中出现的频率。引擎的数据库建立在谷歌庞大的图书数据库的基础上,囊括了全球一千五百万本藏书内的词汇,因此实验得出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运用该搜索引擎,拉赫曼以Pearl S.Buck为关键词梳理统计了1900年至今各时段在美国出版的赛珍珠研究著作的情况,并向与会者做了量化分析。研究清晰地显示,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学术界对她的关注迅速升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之后图表的走势迅速下降,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低的数值水平。拉赫曼进一步将赛珍珠与美国其他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比对,图表显示,即使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研究处于巅峰时期,与她有关联的研究成果也无法与福克纳、马克·吐温等作家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以1945年为例,有关赛珍珠研究的数据值达到顶点,占书籍总量的比重最大,为0.000 010 418,而同期福克纳的论著所占比重为0.000 164 079 8,马克·吐温为0.000 445 523 4,斯坦贝克为0.000 105 463 9。数值走势差距之大,令人深思。
拉赫曼认为,美国的赛珍珠研究走过八十余年的历程,然而,总体来讲,赛珍珠未能像其他诺奖得主一样获得应有的文学地位,学界对她的研究相当有限,而且她的光辉被男性同行所遮掩。这一点有据可循。由罗伯特-斯皮勒编纂的《美国文学史》和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在美国拥有广泛影响,然而,这两本书中关于赛珍珠的记述都是一笔带过,而对于其他诺奖得主则进行了长篇论述。拉赫曼的报告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美国国内赛珍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赛珍珠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所经历的波折,印证了赛珍珠更多地被当作畅销书作家看待,其作品并未被接受为文学经典的说法。
拉赫曼在报告中还介绍了赛珍珠的作品在美国的电影改编情况以及她本人对部分银幕形象的一些看法。赛珍珠的中国题材小说颇受好莱坞的青睐,她的《大地》、《龙种》、《群芳亭》、《中国天空》以及《撒旦永不眠》被拍摄成电影,搬上银幕。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1934年)是米高梅公司致力打造的“第一部真实地表现中国人的好莱坞电影”。由奥地利籍演员露易丝·雷纳饰演的阿兰塑造了一个“率直、温柔、淳朴而且非常真实”的中国妇女形象,“女主角一见几疑其为华妇。三从四德,实事求是,诚一乡村旧时女子”。凭借在《大地》中的精彩表现,雷纳在第十届奥斯卡电影节上蝉联最佳女演员奖。赛珍珠本人对雷纳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雷纳不仅外貌像中国妇人,而且举手投足之间,一颦一笑都像极了中国人,连洗碗的动作都能够做到无可挑剔。”这种从文本到影像的转化不仅丰富了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形象,而且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赛珍珠及其笔下的中国世界。拉赫曼还把雷纳饰演的阿兰形象与由美国女摄影记者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拍摄的《移居的母亲》(Mi-grant Mother,1936)中的母亲做了典型化比较,《移居的母亲》是兰格的代表作品,一组5张照片拍摄了大萧条时期一位表情坚毅又复杂的母亲,她穿着残破粗劣的衣服,沧桑的皮肤布满皱纹。这组照片深刻揭示了失业移民的贫困生活和她的孩子们的痛苦童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然,赛珍珠对电影改编中出现的一些过于本土化和理想化的现象也流露过不满,如她对电影《龙种》中玉儿的扮演者——有美国影坛第一夫人之称的凯瑟琳·赫本的表演并不完全买账,她认为赫本的口音、身上穿着男士条纹衬衫以及她流海的式样与中国已婚妇女的形象不相符合。
最后,拉赫曼从社会影响角度同步进行了赛珍珠与另一位美国女作家哈丽叶特·比切·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l一1896年)的类比研究。斯托夫人撰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了同情者和支持,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她本人被林肯总统称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同样,赛珍珠的境遇与斯托夫人极其相似,她不遗余力地向世人介绍中国,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昔日西方对中国笼统而模糊的认识,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誉为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三、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对话
意识和实践活动
赛珍珠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人道主义者。她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实践搭建沟通东西方的人桥。在21世纪全球多元文化冲突与共融的大背景下,从跨文化对话视角研究赛珍珠对于当下的赛珍珠文化推介、中西小说比较以及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的姚君伟教授多年来专注于赛珍珠研究,并主持《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赛珍珠专题研究”专栏。在论坛发言中,姚教授作了“论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对话意识和实践活动”的主题演讲。
首先,他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赛珍珠在文学创作以及对中国小说研究过程中折射的对话意识。赛珍珠博览中外小说,既读过莎士比亚、萨克雷、狄更斯、马克·吐温等西方经典作家的作品,又阅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名著,培养了自觉的比较意识。她的跨文化书写塑造出真实客观的中国人形象,历史而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化。从整体上讲,比较思维清晰可见,对话性寓于其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西方语境中所固有的中国形象,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
姚教授指出,赛珍珠是一位成长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作家和学者,她以创作中国题材小说为起点,最终走上了研究、宣传和翻译中国小说的道路,她的比较意识以及她在比较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他者智慧是超前的、对话的。赛珍珠发表了《中国早期小说》、《东方、西方及其小说》、《中国早期小说源流》、《论小说创作》等涉及中国小说历史地位、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源流的论文,将中国小说置于中华文化语境之中进行历史考察,强调了中国小说相对于西方小说的差异性和对比性,向西方读者展示出一个内容丰富、却长期为西方所忽略的中国小说传统。姚教授认为,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中的对话性体现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对话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她坚信中西文化各有所长,提倡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大文化观,论述的很多观点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赛珍珠的研究多集中在作家这个层面上,而关于她对中国小说方面的研究涉及很少,在这方面仍大有可为。
在赞誉赛珍珠的对话意识的同时,姚教授还就赛珍珠回国以后所从事的人道主义事业以及实践活动做了说明。他表示,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一名公众人物,积极投入到社会事业中去。作为社会活动家,赛珍珠拥有三重身份:慈善大使、民权保护神和妇女维权斗士。赛珍珠的同事詹姆斯·密切纳这样评价她:“她是所有问题的发言人,新闻自由、宗教自由、贫困儿童的收养、中国的未来妇女接受教育等是她所触及并深入的问题。”除从事写作之外,赛珍珠与丈夫经营《亚洲》杂志长达数年,利用该平台促进亚美文化交流。她先后发表了成百上千次演说为黑人、妇女、亚裔和非裔美国人争取权利。她成立“东西方交流协会”,创办“欢迎之家”、“赛珍珠基金会”等实体组织,致力于儿童医疗和教育等福利事业,为残疾儿童和亚美混血儿争取权利,促进跨民族的交流和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赛珍珠在抗日战争中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先后发表大量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演说,创作出版抗日题材小说《爱国者》、《龙种》以及剧本《光明飞到中国》等作品,协助爱国青年王莹到白宫演出,领导“东西方交流协会”捐钱捐物,援助中国。她一贯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反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与中国为敌以及《排华法案》等等。
最后,姚教授认为,从文化全球化的维度出发,赛珍珠的跨文化书写与社会活动体现出强烈的对话意识,反映出其倡导平等交流的跨文化理想。她像一座桥梁,在沟通中美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主题演讲结束后,论坛安排了访谈和互动环节。与会者就赛珍珠研究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和探讨。江苏大学赛珍珠研究所所长吴庆宏教授介绍了江苏大学师生开展赛珍珠学术研究的情况以及进一步推动赛珍珠研究、光大赛珍珠精神的构想。姚君伟教授对于江苏大学在赛珍珠学术研究及其传播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M].张秀旭,靳晓莲,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冯元元.希拉里·斯布尔林、郭英剑关于《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对话[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5—38.
[3]姚君伟.为弃儿寻找归宿——评赛珍珠新传《埋骨》[J].外国文学动态,2010(6):20—22.
[4]李青霜.影像中国:赛珍珠作品的美国电影之旅[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5]Buck,P.S.My Several Worlds:A Personal Record[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54.
[6]怡青.大地史诗:赛珍珠[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张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