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宛平
一般来讲,数学命题编制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依据已有的数学题目(如,教材中的练习题、历年的考试题、各种资料中的习题等),按照一定的技术进行改编,形成数学试题;另一类是根据选取的考查内容,按照考查的要求,选取合适的素材,打破常规,形成原创性试题。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谈谈命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进行编题,以及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从课本练习题中获得灵感,原创试题
我们知道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素材,也是命题者参考的重要材料,许多试题源于教材,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
案例1.编写一道作图题,考查几何变换或面积等方面知识,难度值为0.7,分值为6分。
这种题目我们平时比较常见,没有新意。又翻看了课本,看到九年级上册111页的例3,由它获得灵感,想到能否以网格为载体,编成一道既考查相似变换,又考查面积的题目。两者比较觉得这样设计比较有新意。
例3.如下图,判断4×4方格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编题:如下图,在5×5方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单位1,有一个△ABC如图放置,要求作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三个顶点在方格的格点上。
(1)在图甲中作出的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C面积相等,但不全等。
(2)在图乙中作出的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为5,且与△ABC相似。
考查目标:相似变换或面积等知识。
设计意图:此题这样设计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如,网格,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二、从中考试题中改变其条件,构造新题
历年的中考试题都有较高的灵活度,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试题有层次,有创意的改编试题,吸收精华。
案例2.编写一道选择题,考查几何方面的主要知识,难度值为0.6,分值为4分。
考虑到考查几何方面的主要知识,它包括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圆等一些知识。难度值为0.6,带有区分功能。而对我们温州地区的中考卷,我们印象非常深刻。如2009年温州市的中考第10题它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相似等知识。
原题: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底边长15 cm,底边上的高长22.5 cm,现沿底边依次从下往上裁剪宽度均为3 cm的矩形纸条,如图所示,已知剪得的纸条中有一张是正方形,则这张正方形纸条是()
A.第4张 B.第15张
C.第6张 D.第7张
由此题做了如下改编:
改编: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底边长为15 cm,底边上的高为50 cm,现沿底边依次从下往上裁剪宽度均为3 cm的矩形纸条,如图所示,已知剪得的纸条中有一张是长与宽之比为1:2的矩形,则这张矩形纸条是()
A.第9张 B.第10张
C.第9张或第14张 D.第10张或第15张
考查目标:几何方面的主要知识。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以特殊三角形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的相似知识,分类讨论思想贯穿在其中,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从生活中提炼新颖的素材,创新编题
生活是数学试题创新的主要源泉之一,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素材都能编制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数学试题。
案例3.编写一道应用题,考查方程或函数或不等式或概率统计方面,难度值0.5,分值为12分。
首先从知识点入手想,我们想要考查方程、函数或不等式等方面的知识,翻看课本八年级上册111页的做纸盒问题。
课本原题:某工厂用如图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图见课本),糊横式与竖式两种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无盖),现有长方形纸板351张,正方形纸板151张,要糊的两种包装盒的总数为100个。若按两种包装盒的生产个数来分,问有几种生产方案?如果从原材料的利用率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一种方案?
联系当时实际,正值甲型H1N1流感时期,学校里每天要测量体温,学生有些戴口罩来上课,所以,以制作口罩为背景,改成A型和B型的口罩,口罩所用的材料为布,设计为甲种布料和乙种布料,加上数据。编成这样一道考查不等式的应用题,我们编制了如下题目:
现阶段甲型H1N1流感肆虐,口罩成为热销商品。某企业接到一批用于缝制口罩的布料生产任务,其中甲种布料24000 m2和乙种布料12000 m2。
(1)已知该企业安排100人生产这两种布料,每人每天能生产甲种布料80 m2和乙种布料60 m2。问应分别安排多少人生产甲种布料和乙种布料,才能确保他们用相同的时间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
(2)若计划用这批布料缝制A、B两种型号的口罩共40000个(两种口罩都要缝制),在缝制过程中,按实际需要调用这两种布料。已知每缝制100个A型口罩和B型口罩所需布料如下表所示:
若1个A型口罩可获利0.5元,1个B型口罩可获利3元,则应怎么安排可使获利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考查目标:方程或函数或不等式等知识。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时代特色,考查学生基本数学体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编制数学试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编制有水平、有新意、有特色的数学试题是值得教师探索的永恒课题。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积累,细心观察,捕捉发现,勤于联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命题水平。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