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爱华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把握好学生的识字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通俗易懂的学习方式,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寓教于乐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增加识字乐趣;通过课外阅读,加强识字能力。培养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关键词:识字;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一至三学段就要求识字3000个左右。
识字教学不仅枯燥且课时安排紧,易学易忘。该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从培养学生识字习惯入手,增加识字乐趣,强化识字意识,从而提升识字能力。
一、生活识字,培养识字习惯
汉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从生活中演变而来反过来又反映着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成为小学生识字的教育素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开”让学生识字,让识字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形成无处不识字,何处都可识字的氛围,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学起。
1.借助姓名识字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我就引导学生从认识同学的姓名入手,引导学生识字。(1)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各自做成一张卡片,做自我介绍时各自举着自己的姓名卡片上台,做完自我介绍后带领大家认读自己的名字。我还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及拼音写成小纸片贴在课桌角上。提议学生课间休息时互相加强交流,彼此熟识对方的姓名。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响应。两个星期之后,我组织举行“比一比,谁认识的同学多”的比赛,教师把姓名卡片收起,让学生上台认名字并指出对应的同学,优胜者给予奖励。(2)鼓励学生轮流分发作业本,有时按小组分发,有时安排学生上台叫同学的名字。不知不觉中,班里同学就相互认识了,同时每个同学至少认识了100个汉字。
2.利用实物识字
陶行知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识字教学让我对此深有体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生活实物,我在第一次家长会上,鼓励家长在实物上贴上标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识字,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在电视机上贴上“电视机”三个字,在桌子上贴“桌子”两个字……有的家长把“冰箱”“花生油”“醋”“盐”“味精”上的标签揭下,让学生自己去辨别各种食物,而后贴上自制的标签,这样不仅认识了实物,还有利于认识常用字。班级布置也尽量营造识字氛围,如在教室贴上“前”“后”“左”“右”等表示方位的标签及“卫生角”“图书角”“黑板”等实物标签。学生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利用无意识记在举手投足之时认识了这些字。
3.自制卡片识字
我们常用的识字教学方法无非是单调重复的抄抄写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识字的兴趣,效率也非常低。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剪剪贴贴,做小制作。于是,我引导学生学着自己动手制作生字卡片。如,教学“晴、睛、清、蜻、情”时,我启发学生动手制作旋转的“识字卡片”,通过换偏旁的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些形近字。课外,让他们将平常生活中认识的字剪贴收集,制成卡片,利于随时识记。通过制作识字卡片,学生亲身参与识字过程,边做边识字,寓教于乐。不仅能提高了识字效率,丰富识字教学过程,同时也能培养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中四周的广告、宣传标识、公交站牌等特别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一种识字途径。当然,对于其中的一些不规范字体或不文明语言也需教师和家长及时正确地引导和修正。
二、转变方式,感受识字乐趣
陶行知说:“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与‘乐是分不开的。”学生天生好玩好动,对许多事物都很好奇。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可转变学习方式,为学生多创设一些与之心理相符的简单有趣的识字游戏。
1.打“生字”牌
老师(或家长)把生字制成扑克形(或苹果形)的生字牌(卡),每天上课伊始,师生玩识字游戏:教师发牌(卡),学生抢答,看看谁先读出字音,并能说出在哪儿见过或给它组词,牌(卡)就归谁,谁得到的牌(卡)多,谁就获胜。在打牌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字牌(卡)抽出,重点加强识记。在活动中,学生边玩边记,识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
2.多媒体识字
识字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字。使用多媒体识字可给学生提供更形象直观的识字过程。如,教学“日、月、水、火”,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些物体的形状,从最原始的文字到现在的字体演变,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记住象形字;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组字部件构成,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组合”来进行合体字配对,形象有趣。我还常常与学生一起“砸金蛋”,就是在课件中出现写有生字的金蛋,如果读对了,金蛋上就会出现礼物和喝彩声,学生每次一看到金蛋就兴奋不已,大家争先恐后识记着生字,学生读起生字来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识字,同时也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
3.动作演示游戏
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活动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学习“休”字,可以一边请学生上台表演人靠在树下休息的动作,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并猜一猜他表演的内容表示什么字,并通过动作表演与“体”字相区别;又如,学习“仰、低、闭、眨”等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抬一抬头,低一低头,闭一闭眼,眨一眨眼,我做动作你来猜,让学生现场演示,轻轻松松就能让他们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通过游戏趣味识字让学生进入“快乐园”,寓教于乐。学生身心愉悦,兴趣盎然,这样,识字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阅读,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儿童的识字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努力尝试去做进一步的阅读,自觉主动地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个不可多得的时机,鼓励他们阅读,引导他们阅读,在读中识字。多识字多阅读,多阅读多识字,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高效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识字的关键是记忆。小学生因好玩好动等成长阶段的特点,学习的东西容易在短时间内就遗忘。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短时记忆的遗忘率一般在60%~70%之间。课外阅读根据人的记忆规律,注重开发无意记忆在识字上的潜力,用听、看、讲故事等方法,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汉字接触,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加深记忆。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将课外书中的老朋友——认识的字圈出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将自己在课外书中新认识的字摘下来,记录成《我的识字本》,同学之间比一比,谁的识字本最丰富。这样一来,学生识字的量就越来越大,看起课外读物来也越来越轻松,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在引导课外阅读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同时带有拼音标注汉字的阅读材料,鼓励他们阅读浅易的故事、童话、寓言、童谣和古诗等。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文字的魅力,体味阅读文字带来的乐趣,感受自己无法感知或还未曾感知的生活和经历,激起努力识字好好学习的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识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它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的原则,努力为他们营造高效优质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在和谐快乐中共同收获成功的硕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3:134.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65-367.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