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彰显素质的内涵,为历史赋予创新的灵魂

2013-04-29 19:30徐俊霞
新课程·下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灵魂内涵素质

徐俊霞

摘 要:自有人类以来,历史与教育就如汪洋与河流一样共存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历史学的教育上,要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为目的,在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赋予创新的灵魂,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实现教育事业“百年树人”的战略。

关键词:素质;内涵;创新;灵魂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创新中升华,历史教育中“素质”和“创新”的功能日渐凸显。

历史知识是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经验性等诸多特点,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从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始,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优势。学生的素质包含多个方面,包括: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而历史则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的基本知识(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关于天文算学、水利、地理等知识;南宋郑樵的《通志二十四略》,包括了礼、乐、刑、艺、天文、地理、食货、灾祥以至昆虫、树木等)。因此,必须首先认识到学习历史是深入探讨其他科学的基础。历史科学同其他一切科学都有或近或疏的关系,它有时要借助其他科学来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反过来,其他科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历史科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和文献。可见,历史科学同其他科学有着错综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改”的就是提高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将历史教育拉升到全面升华学生素质的高度上来,使学生能以开阔的视角和辩证的大历史观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其关键就是寓“教”于“学”,寓“启”于“事”,寓“镜”于“评”,寓“评”于“策”。横向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纵向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加深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教育中“以史育德”的作用。将历史教育和中学德育结合起来进行穿插教育(比如用历史上不得民心的王朝必定很快灭亡来认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等),悠悠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社会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和阶级观点教育的极好的教材;有多少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坚持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的理性能力(智力因素)和感性能力(非智力因素)并行提高。众所周知,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部分。智力因素通常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它们与智力活动的直接效果有密切关系;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余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信念等。这些因素虽然并不直接决定智力活动的成果,但它们的作用,却深刻地影响着智力活动的程序、效率,决定着人活动的指向与成败。我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光是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就浩如烟海。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由此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在实际教学中,从巧处着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有关记忆的心理常识,如遗忘规律等,并结合历史知识特点,总结出符合学生自己记忆特点的记忆方法来,提高识记效率和保持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于历史教学发展他们的再想象和创造想象能力,创造出“生动”的历史,历史教学也应该注重从侧面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促进。历史教育传承鲜明的思想性、生动的故事性、强烈的感染性,结合实际为学生树立典范,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效尤前人,做个品德高尚和有作为的人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一切其实都巧妙地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通过教师“教史”和学生“学史”的互动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显而易见,“与时俱进”是将历史教育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史不能单纯僵化为既史,要活化为有生命的历史。在树人战略关键的初中阶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史及至用史的“创新意识”尤为关键,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史学教育的生命之所在。

投射到实际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领悟到中学历史教育中“主”和“引”的辩证关系,“主”即把学生看做主体,“引”则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主要采取学生自学式、全班讨论式、小组讨论式三种。第一种自学式,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本形式。课堂上教师精心地安排学生的自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对自己认为学懂的内容可以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勾记下来,以通过教师的讲述或点拨求得答案,或者是课前教师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独创性有重大作用。在这里针对初一年级的特点(学生年龄小等等),笔者有时首先以“故事”入史,这样,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并随着兴趣的集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培养。第二种全班讨论式,这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步骤。课堂上要改班级只是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为班级是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学生自觉的基础上,笔者不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全班性讨论,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后等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和共同学习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种小组讨论式则是前两种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引导作用关键在于高度重视、适时抓住课堂上学生一闪而过的创新性思维的契机,引发讨论,鼓励新颖的见解,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总结,并穿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设问,有些问题并不一定非要给学生完整的答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在历史知识深入学生脑海的同时,又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树立其与时俱进的大历史观夯实了基础,使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

二十一世纪,中学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为一体,是摆在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永恒主题。

猜你喜欢
灵魂内涵素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挖掘习题的内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