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

2013-04-29 18:58许媛媛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

许媛媛

【摘 要】每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往往迅速出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为例,分析各类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表现。

【关键词】雅安地震 新媒体 危机报道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截至4月27日8时,遇难人数升至196人,累计造成231万余人受灾。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其中,新闻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类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成为沟通灾区群众与外界的桥梁,为救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报纸

1、注重深度报道

与其他媒体相比,时效性无疑是纸质媒体的硬伤。撰写文章,制作专题,排版印刷……当读者看到报纸上的报道时,其实他们早已通过其他新闻媒体了解到地震的基本情况。因此,报纸应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2013年4月25日《南方周末》头条《拥挤的营救》中提出“我们应该告别情感救援,实现专业救援”。在其他各类媒体大量报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参加救援时,《南方周末》进行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援方式是汶川地震留下的遗产,玉树地震、彝良地震都是这一救援思路的延续……不做到建立在信息完全共享上的统一指挥,就不能实现专业救援”。《南方周末》是周刊,因而在时效性方面与其他媒体难以抗衡,但是它很好地利用了纸质媒体擅长进行深度报道的优势,对各类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经过深刻的思考写出了这篇报道。

2、运用版面语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内容。在纸质媒介中,版面语言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语言,它包括版面空间的安排、字体字号的设置、文章在版面中的位置、图文配置比例等等。如果版面语言运用恰当,则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版面编排过程中,要重视图片的运用,尤其是头版图片。图片简明、直接、概括、感染力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方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新闻的核心内容。

在4月21日的报纸当中,各大报纸都刊登了雅安地震的新闻,有的还占用许多版面,如《京华时报》用24个版面报道地震,其中既有宏观场景又有微观细节,既有领导人又有普通群众,既有受灾信息又有服务信息,真正体现了全方位报道。绝大部分报纸将雅安地震的新闻放在了头版头条,文章标题一般使用黑体,显得庄严肃穆。同时,很多报纸还采用通栏标题的做法,给读者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广播

在这个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广播似乎已经被人们慢慢遗忘。然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广播重回人们的视线,其作为应急媒体的优势地位逐渐凸显。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广播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报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传递着令人温暖的声音。

1、直击现场,真实再现

广播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直击现场。电视媒体要想播出节目,必须经过采访、录像、剪辑、合成等工序,报纸则更不必说,撰稿、校正、排版、印刷,这些都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而广播则不然,只需要对现有信息稍加整合,主持人进入录音棚即可开始播报新闻。

在4月20日上午8时28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突然打断正在播出的“成都航空一客机违规盲降”,紧急插播了地震的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今天早上8点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9时04分、9点25分两次插播地震情况。10点06分特别直播《雅安紧急救援》,报道灾区受灾以及救援情况,连线成都记者,真实再现灾区的情景。

2、双向沟通,抚慰民心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讯设备遭到极大破坏,信息流通不畅。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这时,广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广播用电来传输,信号覆盖优势极强,因此,只要在电波覆盖范围内就可用接收设备收听广播。这样,一台价格低廉的小小的收音机就成了连结震区与外界的桥梁,发挥着通报灾情、安抚民心、联络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鼓舞士气,电台还会播放许多振奋人心的音乐,透过电波为灾区人民鼓劲加油。

三、电视

1、发挥权威性和专业性

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从记者的专业素养、设备的专业程度、收视覆盖人群、信息完整程度、报道立体程度等方面来看,电视所具备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所难以企及的,因而,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会更加信任电视媒体所作出的报道。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声名鹊起的成都电视台主持人蒋林,因其在地震当中专业的表现被称为“连线哥”。出于极强的职业敏感性,在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的15分钟内,蒋林就赶到了单位,随后进入前线进行采访。在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面前,蒋林没有煽情、没有恐慌,与央视进行连线报道时语言简洁、逻辑清晰、沉稳大气,以其极高的专业素质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2、利用声画感染受众

电视是声画并茂的媒体,感染力极强。在雅安地震这一特殊时期,电视媒体打乱原来的节目安排,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派往前方灾区的记者不辱使命,发回一条条感人的报道;主播间中的主持人连续奋战,向观众播报灾区的最新情况;其他栏目一律配合救灾主题,紧急编排新的节目。电视媒体正是这样记录着赈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践行着“大爱无疆”的诺言。

4月20日晚21时,邱启明出现在湖南卫视的直播间中,然而他的状态却让所有观众吃了一惊。他一张口便声音嘶哑,几乎难以出声,直播的两个小时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哑,但是他一直在咬牙坚持。工作组的同事让他休息,他说:“如果我播得不好,你们可以让我下来,我只想为灾区多做点事。”

3、体现职业道德

在地震这种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记者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用生命讲述的故事,而记者或许也是这些故事中的一员。与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不同的是,在播报过程中,记者的言语、动作、神态等将通过摄像头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观众面前。因而,面对这些灾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雅安地震报道当中,暴露出不少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地震发生后,一天早上四川电视台女记者计鑫在施粥点反复问正在吃早饭的灾民:“你开不开心啊?”在得到无数次否定的回答后,女记者面对镜头表示,因为这些灾民已经能吃上粥、方便面等食物,所以地震所造成的伤痛正在慢慢退去。面对这样的记者,试问,人文关怀何在?

四、新媒体

1、反应速度快

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2013年的雅安地震,新媒体在时效性方面一直遥遥领先,其速度之快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网络媒体具有草根性,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普通群众发布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同时,网络是24小时滚动更新的,有重大新闻随时可以插入网站页面进行发布,不需要排版印刷等工序。这一切都为互联网的迅速反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了芦山地震的微博,这是关于此次地震的第一条信息。在随后约一个小时内,有1300余条微博发出了地震信息,其中许多都是由灾区用户发出的,经过拥有大量粉丝的认证微博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相继转发。反观传统媒体,东方卫视在震后18分钟开始进行直播,这是全国首个直播地震新闻的卫星电视。

2、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

在此次雅安地震当中,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表现十分抢眼。微博的官方新闻成为地震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它及时更新信息、指导灾区救援、设立捐款和寻人平台,并且借鉴了传统媒体新闻专题的形式,整合碎片化信息,全面快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中国邮政4月21日发布微博称即日起免费邮寄赈灾包裹;李连杰也在第一时间表示壹基金已经开始调动物资,并发布微博称腾讯公司确认本次地震捐款500万已有250万资金通过壹基金用于紧急现场救灾;@N_insanity发布微博称芦山县太平镇多人被困,只能用网络,不能打电话。

社交媒体还可以用来发布一些服务性信息,告知人们在灾区应该注意的事项、如何躲避余震、寻找亲人以及列举灾区的急需物资等等。@人民网4月22日17时49分就发布微博“雅安最需要哪些物资,请扩散”,其中提到水、食品、帐篷、药品、卫生纸能日常生活用品,帮助热心的人们避免盲目救灾。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对社交媒体的弊端提高警惕。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谣言充斥网络。在地震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的情感十分脆弱,对灾区的信息又极度渴望,这就给了谣言以可乘之机。如反复“被牺牲”的搜救犬、“雅安又一救灾军车坠崖”、网友发布的“徐敬回家”微博求助、动物可以预测地震等,这些信息后经证实均为谣言。

正如波士顿爆炸案后,有人对Twitter做出的评价:“在灾难发生五分钟内,Twitter贡献最大,十二小时后就开始副作用。”

参考文献

①胡智锋,《为尊严而战——对汶川大地震电视特别直播报道的探析与思考》,《现代传播》,2008(6):41-44

②王宇、武新星,《从汶川大地震报道看广播灾难报道的理念和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2):72-74

③汤天甜,《广播 不能只是当灾难临头时才被想起——从5·12大地震中看广播的作用与责任》,《中国传媒科技》,2008(7):42—43

④李园园,《浅析广播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预警救助功能——以四川地震期间广播媒介为例》,《中国科技信息》,2009(7):137-138

⑤陈致烽、魏秋菊,《倡导人文关怀 提升网媒公信力——以5·12汶川地震报道为例》,《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9):100—104

⑥吴柳林,《从汶川地震报道分析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加强新闻时效性》,《安徽文学》,2008(9):396

⑦童兵,《东方卫视汶川地震报道:新闻立台优势再现》,《现代传播》,2008(6):44-47

⑧丁红,《论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跨媒体联动》,《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1):104-107

⑨陈力丹、王冠,《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未来传媒的影响》,《当代传播》,2008(7):41-44

⑩《警惕地震30小时后媒体的副作用》,http://www.rmlt.com.cn/News/

201304/201304221134241366_1.html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