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柳英
细节是构成一个体系中最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单位。教学细节即教学过程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所以真正优质的课,除了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外,更应该注重细节的设计和处理。教学细节的把握,充分体现了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智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并巧妙地自学生的不知不觉之中,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具有“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生成别样的精彩,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纠正学生“错误”认知的细节
处理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认知,要讲究艺术和方法。面对这些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机制,妥善处理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如教《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原来都认为热水冒出的“白烟”是水蒸气。有的教师只是告诉学生“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珠,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怎样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呢?我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热水冒的“白烟”,问学生“白烟”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是白色的。我接着问:“我们刚才说水蒸气有什么特点?”生齐声说:“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你们说这白色的‘白烟是水蒸气吗?”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水蒸气。”再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白烟”其实就是热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上方较冷的空气,变成我们看得见的雾状小水珠。通过观察“白烟”的特点,再与水蒸气进行对比,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知道“白烟”不是水蒸气,纠正错误认识。
2.注意实验材料发放和出示的细节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什么时候分发和出示实验材料,是很有讲究的。看上去好像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很多时候能起到调控课堂的关键作用。
如教《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时,当教师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出三瓶水的多少时,立刻有学生说可以用量筒。学生之所以说到用量筒,是因为他早就看到了桌子上有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量筒。此时,材料的出示往往会起到诱导的作用,限制学生的思维。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教师可以把实验所需的关键材料像量筒放在讲台旁边的准备桌上,实验时让小组长上来领取。也可根据各小组实验方法发放不同材料,如教《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这一课时,有的小组用搅拌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研碎的方法,有的小组用加热的方法,每个小组发放的材料不同,在用加热方法的组里就不能放玻璃棒,否则学生一用就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就需要等学生讨论、设计完实验方案后再领取所需的实验材料。
3.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的细节
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会倾听开始,“听”是学生直接获得信息的最重要的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做合格的倾听者,注意力不集中,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他们还在思考或者讨论其他问题,或继续做自己的实验。这些学生无法获得其他同学提供的信息,无法认同或质疑,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如教《磁铁的两极》中的第二个探究活动时,让学生用磁铁的各部分吸引回行针,验证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否一样,几分钟后,活动结束了,我让各研究小组说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结果实验室里还是乱哄哄的,有玩回行针的,有玩磁铁的,很少有学生听别人在汇报什么内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给他们一个回行针,他们就可以玩半天,何况是好玩的磁铁呢?我排除外部干扰因素,让小组长及时把实验材料收起来,学生集中精神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把学生倾听的表现作为一项评价内容,比如每节课评选几个“最佳倾听组”等,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小组间的竞争促使每个学生都自觉倾听别人的发言。
4.引导学生观察的细节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质量的保证。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前,首先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使观察的过程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其次,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把观察活动引向纵深,延续学生对事物观察的时间,增强观察的持续性。
如教《各种各样的液体》一课,在观察沙和水时,学生往往只会对比观察两者形状、颜色、多少等简单特点,不懂往纵深方面观察。我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观察,如“水有平面,沙有平面吗?水平面和沙静止时各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一步一步地思考和观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作指导:“将装有沙和水的杯子倾斜一下,水面和沙面各是什么样的?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吗?”“如果把它们倒在桌上各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样通过提问,学生的观察目标就很明确。实验探究能起到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的作用。
总之,处理教学细节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只需抓住重要的、关键的细节去关注、突破,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把握课堂生成资源,精心打造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就可以建立“细节优势”,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