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伟丽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并应用于生活中,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势在必行。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对枯燥、乏味的问题根本不感兴趣。数学这门学科不仅逻辑思维强,而且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还缺少趣味性。因此,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利用课件、网络教学等方式,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氛围之中,从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特别是概念性知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等,只能死记硬背,理解起来难,学生掌握和运用更难。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演示、操作,使得问题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转换等过程中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时,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计算出它的体积;然后出示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后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学生期盼正確结果时,我们再次利用课件进行演示操作:把圆锥装水注入到圆柱中,问:“几次可以注满?”(3次)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清楚看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个极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学生印象深刻,并能够说明其含义,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最后,通过课件演示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更加明确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与圆锥体之间才有这样的关系(圆锥体是圆柱体的1/3或圆柱体是圆锥体的3倍)。通过两次课件的演示与操作,加深学生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掌握与理解。
三、化难为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小学生则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越简单、越形象生动、越有趣,才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想象。数学来源于人类生活,就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也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利用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圆柱(圆木、水桶、通风管等),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几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则是平行四边形。之后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和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想象,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好。
四、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中对于学生十次批评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课件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并且具有梯度性的习题,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