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玉华
摘 要:当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大增,面对变革时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心理相对脆弱,心理问题增多,在品德形成、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与其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都极为密切,学校应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创设优良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对策
一、问题的背景
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了大量关于中学生“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残忍虐杀小动物”等一系列行为事件,已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些事件,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为3.9%,重度的为0.1%。可见,这些处于半依赖、半独立而又半成熟、半幼稚矛盾时期的中学生,有着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许多的心理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以致不少学生感到难以得到理解,觉得孤立无助,从而诱发许多心理障碍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因各人的心理千变万化,中学生心理障碍表现有很多,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种典型症状,供研究参考。
1.学习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不主动,课前不认真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情绪消极,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学。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考试成绩下降,严重的会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曾有一个女学生,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
2.情绪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行为怪异、易冲动、自我失控、性格孤僻、意志薄弱、心境差、情绪极不稳定,学习顺利时高兴得手舞足蹈,学习困难时烦躁不安,动不动就发脾气、拍桌子、摔椅子,精神萎靡不振。
3.社交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闭锁心理,自尊心极强,极端自负或极端自卑,这部分学生不愿接近同学、父母、老师,不合群,与集体隔离,心胸狭窄,自以为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圈子里,看不起老师和同学,甚至仇视社会,不仅不肯承认错误,还常常把错误归于别人。遭遇不顺利便一个劲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与世隔绝的孤立感油然而生。在行为上常常会为引起别人注意而采取抗拒行为,轻则违反校纪校规或经常故意恶语中伤他人,重则发生伤害等攻击性行为,走上犯罪之路。
4.个人行为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行为姿势怪异,萎靡不振,自由散漫,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习惯我行我素,做事不顾后果,或者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曾有一个高二男学生,外表文静有礼,但常常无法排除自己的许多无意义的想法,导致内心非常痛苦,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休。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
5.情感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在“早恋”。这类学生或由于成绩差,或缺乏家庭关怀,内心颇感孤独,没处倾诉,无法排遣,此时若有异性学生有类似处境,则“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互相同情,互为安慰,逐步发展“恋情”,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学校找不到同情者,就到社会上、网络上去找,导致上当受骗,以至堕落。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几种主要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影响
青春期意味着生理的成熟,也意味着心理需要的发展,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发展能否协调一致是这一时期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充满激情,更重感情,同时又极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感情世界经常表现出强烈、动摇、不协调的特点,而且容易冲动和幻想,往往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为一件小事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激动时如同一只打足了氢气的气球乘风飞舞;泄气时,则如同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事积极性极高,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避而远之,情感常处于大起大落、此消彼长的两极状态,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一旦遇到挫折并且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久而久之就积累成了大问题。曾经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只因为调整座位时把他的同位学生调开,安排一位他不喜欢的学生,他就非常想不开,认为老师不喜欢他,针对他,焦虑得晚上睡不着,学也学不下去,半夜起床打电话给家长,上课不听,班级安排的事,也不服从,早读课甚至在教室中起哄,用对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慨。
2.家庭環境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讲,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家庭与学校,而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它主要包括家庭的成员构成、管理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比如,家庭气氛比较紧张,不可能使学生的情绪放松,对家庭的关注会造成其情绪紧张焦虑,这种不安的情绪必然会反映到学习过程之中,影响学习正常进行,对学习情况和纪律表现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曾经有一个叫许金华的学生,他五岁时母亲改嫁,家中只有父亲及年迈的奶奶,母亲改嫁是因他父亲不好,因而他和父亲的关系很差,性格孤僻、怪异,脾气暴躁,变化无常,但喜欢追求女孩子,其实他内心是迫切希望得到女性的爱来弥补母爱的不足!
3.社会外界(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交流日益频繁,教师已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上获得大量信息,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鉴别力还不强,加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要求太严,恨铁不成钢,一旦期望不能达到就任意责备,或热嘲冷讽,造成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引起紧张心理。所以,面对客观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多种诱惑时,部分学生就把学习看作好比“上刀山,下火海”,从而产生“恐学症”,整天痴迷于电子游戏,泡网吧聊天,无心向学,结果引发思维迟缓、考试焦虑、抵触顶撞、厌学、出走、早恋、网恋、沾染江湖恶习等症状。
四、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具体地说,可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教师要充满爱心,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学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的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它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它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使学生萌发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
教师虽为人师,但不应就此将自己摆得高高在上,而应走近学生、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学生,才有可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譬如,在一次考试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试卷下压着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心虚地想要偷看。我并没有按照定式将纸条提交给政教处,而是避开其他学生的注意默默地把它拿走了。因为我知道一旦声张就会使他在同学面前大失颜面,进而伤及自尊,产生自卑。事后,这位学生主动找我来承认错误,我不失时机地对他加以教育,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他之所以作弊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说明他主观上是要求上进的,但客观上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在学习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但上课认真,而且成绩突飞猛进。正如他所言,这完全缘于我对他的尊重、理解、宽容与信任。
2.经常进行人生价值取向教育,激发内在驱动力
人生价值的要义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必须使学生懂得:如果今天不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就不能在将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少,其人生价值就越低。所以,我们教育学生要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摆脱依赖性,真正走向独立,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有价值的大事上,使眼光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解放出来。我们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可用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教育学生;用科学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学生;用学习上的榜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料,为将来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聚积内在价值。同时,要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培养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学习自信心。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反叛、拒绝。要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
要加强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跨越,改变与社会不相适应的陈腐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避免造成厌学、焦虑、逆反等心理障碍。
4.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解开心结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或者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艺术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普及必需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安慰、疏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及心理疾病的危害,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变压力为动力,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学会并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如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情境疗法、休闲疗法、运动疗法等),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能够有效预防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中容易产生的心理疾病。
5.保持学校、家庭在教育上的一致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以及家庭关系冷淡或破裂,或家庭自然关系有缺损(离婚、丧偶),家庭成员的不轨言行、不良恶习和犯罪行为,都会造成心理问题。而学校要想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必须主动争取到家长的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也让家长了解学生,指出家长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上存在的问题,并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引导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宽松、温暖、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还包括要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显然,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是教育界亟需承担的重要课题和亟需完成的重要任务,是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导致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复杂,对于学生已形成的心理障碍,我们不可能倒转历史,回到过去,只能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把握中学阶段这一关键时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针对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春风化雨,慈母为怀,恩威并施,刚柔相济,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寻求出更多更有效的教育对策,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逐步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梅.优化班级管理之我见.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06).
[2]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文娥.如何做好班级管理.教育革新,2009(02).
[5]时国兴.班主任工作之我见.职业技术,2009(05).
[6]胡庆梅.用师爱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考试周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