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浸透”

2013-04-29 10:14江娥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教育

江娥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引领着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浸透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08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课程,它还有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课文中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同时,或进行训练中,把含在文字中的思想弄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一、抓重点字、词、句、段,加深认识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思想性较强、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或反映文章中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是融为一体的,思想教育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缺乏了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是没有意义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每篇课文都有中心字、词、句、段,都有作者精心设置的“文眼”,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字、词、句、段深入理解,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如课文《挑山工》一课的最后一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是课文的重点句,也是难点。要理解这个句子,得弄清它的含义。联系课文前面的叙述就会知道句子的“它”所指的是挑山工敢于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理解了这个句子,有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意识到当下的人们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首先抓住“雪中送炭”来理解课文。先让学生弄懂“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大雪天给别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再引导学生读课文、讨论,体会文中的“帮助”指的是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打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到阵地上来的。紧紧抓住“空着肚子”“三天三夜”“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等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朝鲜妇女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送来了战士急需的食物,志愿军战士会怎样呢?”最后总结升华认识“可以说大娘送来的不仅仅是志愿军急需的打糕,还有母亲一样的爱,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学生明白: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这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品读,从这些句子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感受生活

对于有故事情节的或描写景物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描叙展开联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之中,体验到喜、怒、哀、乐等种种情感,感受到大自然景物之美,培养学生对美好风光、景物、道德、情感的爱。

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使学生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又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如路途美、溪水美、岩洞美、石笋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美的词、句,体验语言文字的形象描写,把它们连成画面去加以想象,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秀丽。

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把自己游览的景观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知道祖国不仅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还有引以为傲的山川河流。它们闻名遐尔,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把美感教育与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受到美育熏陶及情操的陶冶,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同时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弘扬。

三、反复朗读,体会主题思想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而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课文,不应该是空洞说教,架空分析,要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唤起鲜明的形象,再现作者的情感活动,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

因此,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接受品德教育,应当在“浸透”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读文”开始,以便达到“悟道”的目的。如课文《一夜的工作》,文中讲述了作者亲自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至深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情景,赞扬了周总理工作不辞劳苦和生活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所以,作者在往回走的路上,那种激动的心情很难平静,便发自内心地呼喊:“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和难以平静的心情来叙述自己的亲眼所见和真实感受。同时课文中还渗透了周总理工作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生活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

小学语文课文中,像这样的课文很多,要使学生受到作者情感和人物高尚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就要在朗读课文上下功夫,通过启发诱导、播放录音,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及其起伏变化,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出来,受到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指导朗读《革命烈士诗二首》,首先唤起学生想象,然后要求学生用激昂有力的语调,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革命者坚持真理、视死如归的革命信念,忠贞不屈的革命斗志。学生就能从烈士的诗篇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吸取前进的力量,从而产生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四、落实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课堂内外相结合,在课外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语文活动,学习课文中优秀人物,引领学生如何正确做人,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如学习《阳光》这篇课文后,学生知道了课文中的佳子一是因为感受到了阳光的美好,二是因为她想到奶奶腿不方便需要阳光,佳子爱奶奶,所以就用裙子包住阳光带回去给奶奶,可惜回到家里阳光不见了。奶奶感受到了佳子的爱,心里暖融融的,就像充满了阳光。学完后让学生仔细想想自己周围的人(如父母、亲戚、同学、邻居等),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去关心他们或为他们做些事情。又如教学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孟母断织劝学》等课文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上网查阅或读一些关于毛主席的故事和历史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利用课间活动课时间开展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班上把自己课外读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由学生自己评评谁说的故事精彩,学习故事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让学生获取了不少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和净化了心灵,真正学会做人,做到了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总之,德育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相应的方法,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把德育浸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