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编辑思想初探

2013-04-29 09:49柴胜松王晓霞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丁玲

柴胜松 王晓霞

【摘 要】丁玲是作家,也是编辑大家,编辑生涯跨越半个世纪。其“扶植新秀,海纳百川;以笔作枪, 为文学而文学;团结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编辑思想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丁玲 编辑 编辑思想

丁玲,一个时刻与新中国命运交织的女性作家,一个在四万万同胞尚未觉醒之时,奋起抗争的女性。丁玲是一名伟大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自己的文学才华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丁玲亦是一位伟大的编辑家,其编辑思想影响了一代中国文人的发展。

扶植新秀 海纳百川

不断发现和培养新人,为更多的怀有文学梦想的人搭建平台,一直是丁玲编辑思想的主流。1931年,丁玲在出任《北斗》主编时,十分重视和提携文学新人,甚至这一度成为丁玲主编《北斗》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时期,许多“新人”的地位都是在《北斗》上确认下来的,像艾青、葛琴、杨之华等著名作家、诗人的处女作也是均在《北斗》上发表的。除此之外,《北斗》还专门设置专栏为新人提供创作园地,同时不断给予他们创作上的指导。

在解放区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时,丁玲继续坚持了这一编辑思想,在其主编不足7个月的时间内,发表了三十几位新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在报纸的文艺副刊史上是不多见的。注重培养新人,作为丁玲编辑思想的重要部分自始至终贯彻于丁玲的编辑生涯。

大度和宽容是丁玲编辑思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编辑应该具有广阔的胸襟,可以胸怀万物,容纳百川。在丁玲早期的创作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丁玲独特的女性独立意识和对当时封建残余礼教的反抗痕迹。在解放区,其创作的《“三八节”有感》和《在医院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丁玲骨子里的独立意识和自由意识。

丁玲在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时,不同作家的作品在杂志中广泛发表,既有鲁迅、瞿秋白、田汉等左翼战士,也有叶圣陶、冰心、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等左翼的朋友或与左翼不无冲突的自由派作家。在《北斗》发表的作品中,既有时代精神强烈的沉雄之作,也有描绘生活感触的淡雅之笔。丁玲的大度与宽容还表现在她主编的“文艺”栏能够容纳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其所营造的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的艺术气氛,以及通过征求读者意见来决定办报取向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栏的发展。

以笔作枪 为文学而文学

作为一个在五四时期独立成长起来的新女性,丁玲一直没有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我们现在要群众化,不是把我们变成与老百姓一样,不是要我们跟着他们走,是要使群众在我们的影响和领导之下,组织起来,走向抗战的路,建国的路。”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与对文艺功能的清醒判断,使其在当时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中仍坚持着对文艺艺术性的执着追求。

办刊自由,为文学而文学。丁玲晚年创立的《中国》,便是为文学争取发展空间的一次尝试。创刊阶段请求银行贷款,刊物及其它出版物一律自负盈亏,不要国家补贴,并考虑实行集资认股等,这在当时是“旁逸斜出”的,但这却为刊物争取了很大的自主权。

时刻注重文艺的政治性追求是丁玲编辑思想中可以说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地方。早在《红黑》杂志这一“出版的梦”破灭时,丁玲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编辑,也应有和政治家一样的从政治上看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文学有时候也具有流派政治的问题,文学期刊对于反映民主疾苦,唤起民族斗志也具有非同一般的进步意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丁玲一时间去除了身上所有的自由主义的痕迹,开始默默为革命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编辑《北斗》的期间和参加左联其他活动的过程中,丁玲也逐渐加深了对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到自己过去那种“单干”方式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对于个人奋斗与社会革命、写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丁玲都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单写小说是不够的,我要脚踏实地地干真的革命,我把社会看作一架机器,革命是这机器的动力。像这机器的一个齿轮那样工作,是必要的。”这一编辑思想,也在这一阶段形成了雏形,即文艺与政治密不可分,文艺是政治的武器。

团结作者 为人民服务

注意稿件的社会功能,是丁玲贯彻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编辑领域的特色表现。丁玲在担任《解放日报》文艺栏主编时,《解放日报》就刊登了不少涉及解放区包办婚姻、干部修养、儿童教育、民主与建设、知识分子情调、官僚主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稿件。一时间“文艺栏”成为了当时“解放区生活的一面镜子”。

1951年,丁玲在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动员大会上的发表《为提高我们刊物的思想性、战斗性而斗争》一文,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丁玲这一编辑思想:“编辑要时刻心系人民群众”、“联系群众,是刊物的首要的任务”、“编辑应该把今天人民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提到我们刊物上来,站在人民的立场,用新的人生观去分析,以教育人民”等等。

也许是饱尝艰难困苦,深知宗派主义对文学发展的不利影响,晚年的丁玲一直倡导文学界的大团结。她更希望文学界能呈现一派团结共进的局面,因而不惧以一己之力极力营建。《中国》的创办便是其为实现文学界的大团结,推动文学的良性发展做出的最后努力。

在1985年1月出版的《中国》创刊号中,丁玲用期刊的性质再次强调了这一编辑思想:“我们办的不是同人刊物,不是少数人的刊物。”、“我们办的双月刊《中国》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搞宗派门户,不排斥任何人。老作家,老诗人,现代派的作品,我们都发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革命新文学优良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介绍其它各种现代形势和各种流派,只要他们确有艺术特色,不但无害于读者,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兼收并蓄,打破宗派门户,容纳多种艺术风格,丁玲,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文学理想。《中国》是她最后的努力,是她晚年编辑思想、文学理想的实现。

作为作家,逝去的丁玲留给我们太多遗憾;但是作为编辑,其却留给了我们不尽的财富。纵观丁玲的一生,其编辑生涯跨越了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每一次出任主编的时间都很短,但其留给我们的编辑思想至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作者:柴胜松,皖江晚报记者;王晓霞,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丁玲
中国画《闲逸紫云》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还有你”
“还有你”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丁玲:美人如玉剑如虹
丁玲,始终是寻常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