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昕
作为“天下第一村”的党委书记,十八大会议代表吴协恩平时被问得最多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和父亲、老书记吴仁宝相比,在发展理念上有何不同?二是华西模式能不能仿造,华西之路能不能复制?多年来,华西村的发展和变化,一直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之一。
“我喜欢做资本运营”
当被问到2002年担任村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以来,华西的发展思路是什么时,吴协恩缓缓回答说:“上任之初,我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华西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问题。华西从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大型集团,数十年的发展,本身就已进入一个调整阶段。华西具备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无形资产优势,但产业调整,为什么不选择高科技产业,而是选择现代服务业和资本市场?那是因为我觉得,华西的无形资产应该是潜力很大的。”
“转型不是要我转,而是我要轉。”吴协恩说:“并且,要在企业最好的时候转,而不要在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被迫转。华西的转型思路,一是由数量向质量转,二是由体力向脑力转,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
2012年,服务业对全村利润的贡献比例占45%,今年起码要上升两个百分点。像金融产业,华西集团2005年起,先后成立了两家投资担保公司和一家典当公司。2009年10月,华西又成立了集团财务公司,先后投资参股5家银行、两家证券公司,并参股了多家拟上市公司的股权,开展了PE和VC的项目投资。2011年,仅一个70多人的金融人才团队,就创造了超过5个亿的净利润。
当被问到和自己的父亲老书记吴仁宝相比,有何不同时,吴协恩说:“我与父亲不同的是,我对投资工厂不是特别感兴趣。老一辈喜欢‘看得见、摸得着,把力气花在做实业上。但我喜欢做资本运营,对资本市场、对智力劳动更感兴趣。有句老话叫做‘吃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当然,要想赚钱始终是吃力的,但如果把整个企业的资源在资本市场充分释放出来就不会太吃力了。”
当谈到上任10年来,华西村在战略转型方面取得的成绩时,吴协恩说得很实在:“我们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二、三产业,再到‘农、工、商、建、游这五大产业。华西提升了‘三个多:一是为国家多缴税。总共上缴税收57.64亿元,老村民人均每年缴税32.51万元。二是为集体多积累。总共积累(可用资金)212.62亿元,人均每年119.92万元。三是为村民、职工多分配。发放工资、奖金总共66.56亿元。”
“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关于华西集团最新的目标定位和对未来的规划,吴协恩也有自己的考虑。面对未来发展,特别是十八大后的5年期间,主要工作仍然是“四句话”:旅游唱好戏、工贸创好利、农建保好底、平安靠内需。“旅游唱好戏”,先唱“空中戏”,5年内新建15个机场,每年3个;新增10架飞机(8架直升机、2架商务机),每年2架。本村建好新市村,实现“上有空航、下有地航”。所谓“地航”,也就是中心村到山上,地上立交桥,地下通隧道,空中飞机绕,湖里鱼虾跃。
作为十八大代表,吴协恩对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有什么想法和举措,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哪些新的探索?吴协恩介绍说:“我在2002年11月担任村书记后,首先做到的一条准则,就是以老书记为做人、做事的标杆,确立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心,实事求是地走华西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每次在各地的基层干部培训班结束时,他都会说:“你们到华西来,学华西,总归要带一点回去,带什么呢?就是观念、理念的转变。记住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因为华西也是通过几十年的变化、几十年的发展而来的。你们更不要灰心,而是要想办法让当地的老百姓先富起来,大家要一步一步来,一步一个脚印来。因为富起来后,基础就好了,发展就会变快。”
放眼未来,华西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断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加快人民致富的步伐。
当和他聊起很多农村都想成为“第二个华西村”,华西村的富裕之路是否可以复制时,吴协恩说道:“这也是很多专家和记者经常问我的,华西模式能不能仿造?华西之路能不能复制?有些人觉得,华西难以复制。我的看法,华西只是贯彻了中央精神,并没有什么创新的理念、特别的经验,完全可以复制。”
当然,关键要看有没有能复制的人,关键要看能不能做到“两好”等,这也是华西自身的标准。
所谓“两好”,也就是又快又好,又慢又好。一是“又快又好”。落实中央精神,关键就是要“快”字当头,宜快则快。华西在任何时候,都把中央精神在第一时间,又好又快地贯彻到基层,真正做到了“上到中央部委办,下到农户小老板,关键党员挑重担”。二是“又慢又好”。比如,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后,遇到少数几户不理解,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耐心等待,做到又慢又好。他说,只有做到等待老百姓理解“又慢又好”,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