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群体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3-04-29 06:45:08段永杰郜鑫鑫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媒体

段永杰 郜鑫鑫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伴随着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逐步普及,群体事件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引发社会各方关注。探讨群体性事件发展进程中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作用对于管理部门利用新媒体做好公共管理工作,达到“善治”并化解负面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群体事件 新媒体 舆论引导

据CNNIC第31次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微博的渗透率已经过半,微博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仍然明显,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2.07亿,增速达到47.4%,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另一方面,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0亿,手机网民使用比例达74.5.%。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手机已经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当下,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等人所言的“风险社会”时代在中国已现端倪: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利益分配等矛盾冲突加剧,由民众心理失衡导致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达成公共利益的合理分享,也存在不同利害人群相互之间的纠葛和冲突。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群体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增。

新媒体使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和门槛大为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生产信息,表述意见,制作和发布新闻。在群体性事件中,普通百姓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声,甚至领跑舆论。然而,在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对新媒体在群体事件中的舆论作用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表现在应对新媒体群体事件报道时不能科学有效地化解,而是在舆论,管理上一贯采取封堵、压制办法。在群体事件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往往容易对群体事件报道的舆论管理出现缺位、失位情况,从而错失疏导的先机,直接影响到危机信息管理的有效运行,甚至严重影响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威和形象。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和群体事件的相关性,新媒体在群体事件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一、新媒体在群体事件中的作用

1、群体事件的定义及特点

群体事件是指由公共利益分配不均或特定社会矛盾肇始,由多人组成的偶合群体,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模性集群活动。总体上看,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生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从而,使群体性事件有如下特点:

(1)群体性。每一起群体性事件都基于同一身份的群体制造和参与的。纵观近年来我国群体事件的演变,参与人数和爆发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群体事件的参与人数常常短时间聚集,同时,围观人群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参与其中。这使得群体事件往往呈现群体参与性。

(2)组织性。当前群体事件由于多通过新媒体传播,已由原来小规模零散型向大规模集中型发展。尤其是一些突发性大规模群体事件往往目的比较明确,事先经过周密布局和策划,有统一的行动计划、组织较为严密,甚至出现由特定组织安排的串联活动。

(3)仿效性。群体性事件具有广泛的模仿性和传染性。一些群体事件在发生的初期大多仅限于少数人群及小范围地域。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引起围观人群或相关利益群体的心理共鸣,通过群体间的传染,甚至出现协同现象。

(4)破坏性。群体性事件常常严重破坏国家的法制秩序、交通秩序、社会秩序等,从而影响社会安定,也破坏社会正常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给社会和国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2、微博在群体事件舆论引导中的特性

微博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舆论引导并非是单向的,较之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快速的形成和强烈的扩散倾向。

(1)微博使现实与虚拟紧密结合,形成快速联动。微博的使用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在群体事件中,微博的碎片化传播使现实与虚拟紧密结合,同时,把关人的缺失使传播者可以 “言所欲言”,甚至散布谣言。由此导致基层组织在群体事件中对社会动态普遍表现出反应迟钝,判断失误,处理失当等情况。

(2)自下而上非性线的网状传播易于形成网络“蝴蝶效应”。微博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其传播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 “草根民众”占据了话语权。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不同,微博又是一种非性线的网状传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由于微博没有空间障碍,某些一般正常的纠纷事件,如果被不法分子蓄意利用,制造谣言,混淆视听,就容易形成网络“蝴蝶效应”,扩大事件影响力。

(3)“面具”效应导致情绪感染力较强,易于引爆聚积的情绪。微博中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博在传播中更多的是情绪的发泄,而非对事实理性的阐述,加之互联网中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多元性,使个人很容易隐匿其中,“面具”效应严重。当此类事件被社会群体密切关注时,容易引爆聚积的负面情绪。

二、新媒体环境下改善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的措施

政府部门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管理时,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公共信息管理的透明度,从事前针对性预防和事发后科学性治理两个方面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1、转变管理理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人都能成为传播的主体,也可以对任何特定议题进行关注和发表观点。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创新管理理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了解社情民意:不仅应该能够很好地利用新媒体快速、准确的识别各种信息。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舆论引导,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2、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新媒体已经成为群体事件产生和扩大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因此,我们要培养“专业型”意见领袖,让其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事先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教育的各环节工作。在事件发生时,要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同时,调动相关人员参与事件处理,控制局面。在事后,要注重事件跟踪,迅速通过新媒体平台澄清事实,消除谣言、误会,平复非理性情绪,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反复。

3、提高民众媒介素养水平,增强分辨力

新媒体的普及也使得民众在互联网或手机上收到各种不良信息,只有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道德认识,增强信息鉴别能力,才能有效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众提高鉴别力和判断力,学会对问题进行理性的辩证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强维系互联网环境的互联网道德教育,提高民众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4、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媒体的逐步普及,对牵涉公共利益的政务信息提出了快速及时、公开透明的新要求。传统的逐层传播管理方式存在着被动、滞后等制约因素,难以合理满足公众诉求。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吸纳新媒体的各种便捷应用形式,通过新媒体发布即时的政务信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真正实现问政于民。

5、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制网络上的不实言论行为,防止其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或社会公益。建立健全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各项法律法规,实现新媒体虚拟社会法制化的建设与管理。同时,要加强新媒体管理中网络犯罪、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方面的立法,为虚拟的社会管理提供明确的法律约束机制,让新媒体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共同起作用,打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引导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新媒体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如果不及时疏导,甚至可能导致事态恶化,引发危机。正视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正面和负面效应,不仅有助于建立良性的危机预警机制,趋利避害,也有利于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增强其生命力和活力。

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和重视对新媒体传播模式的研究,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和演变模式,从而制定和完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对于公民来说,提高自身的传媒素养和独立精神是当务之急。对此,政府要继续鼓励公民主动参与到社会的公共事务中来,在公共讨论与交流中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公民素养;同时,公民需要自觉养成对新闻信息持续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政府应给予公民记者及公民新闻更多的宽容和重视,须知硬性封堵并不能让政府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信任。相反,政府应保护公民的正当言论,倾听民意。特别是遇到群体事件,政府若能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给予公民充分的知情权,以开明的态度面对谣言,解读谣言背后隐藏的民意,然后通过合理的监管来防止恶性谣言等信息带来的不良影响,将利于舆论走向,保障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①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7

②吴晓明,《群体性事件中的自媒体作用考察》,《江海学刊》,2009(6)

③于旻生,《网络时代,政府对新媒体事件的危机管理》,人民网—传媒频道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红旗文稿》,2011(8)

⑤陈治中,《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实现路径探析》,渭南新闻网,2012-9

⑥任景华,《关于突发事件应对中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12(9)

⑦孙丽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11(4)

⑧张旺,《化解网络群体事件中的舆论失衡》,《网络传播》,2012(3)

⑨林凌,《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学海》,2010(5)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新媒体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0:32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23:25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5:38:26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30:01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