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亚·科赫
赫尔伯特·索尔蓝白相间的“马里斯”号渔船突突地驶进布苏美港口,货舱中满满地载着北海虾。这位有着浓厚海岸线口音的船长已经是30年的老虾蟹渔夫了,其他海洋生物不是他的目标。
但是也有鱼类进入他的网中,主要是小鲽鱼、比目鱼、牙鳕、胡瓜鱼和西鲱。他会在渔船还未抵达赫尔戈兰岛时,将这些鱼、海星和太小的虾贝全部扔回海里。渔业生物学家估计,在虾蟹捕捞业中,这种“扔回的鱼”约占捕捞总数的60%。很多鱼在回到水中时已经死亡,因为在被迫浮出水面时,它们的鱼鳔会膨胀起来压碎其他器官。甲板上的“短途旅行”不会对鲽鱼造成什么伤害,但是它们常常成为渔船后守候的大批饥饿海鸥的目标。
据欧盟委员会称,仅仅在北海每年就有约80万吨海洋生物被扔回水里,约占捕捞总数的三分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世界范围内的“扔回鱼类”重量达3900万吨,其中约三分之一都是过度捕捞所得。
“渔夫没有避免‘连坐捕捞的动力。”生物学家克里斯多夫·齐美曼说道,“他们将成桶可食用的鱼类简简单单地扔掉。”欧盟的相关配额规定导致渔夫将那些本可出售的生物扔回海洋。每个公司每年只能捕捞一定数量的某些物种,如果捕捞起来的种类不在可捕获配额中,或是捕捞超过了配额,或是珍稀保护动物,又或者个头太小、经济收益不高,就会被渔夫扔回海里。
“将捕捞所得扔回海洋是一种不道德的资源浪费。”欧盟议员乌尔里克·罗杜斯特说。不久前,欧盟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共同渔业政策改革草案。那之后,欧盟渔夫必须将所有捕获的战利品全部带上岸,它们的数量不能超过配额数量。齐美曼希望,“禁止扔回”政策能够让渔夫致力于避免捕捞起那些他们不需要的海洋生物。要做到这点的困难在于怎样在海洋深处区分开目标鱼群和非目标鱼群,因为不同种类的鱼常常混合在一起游动。德国渔业协会要求制定政策,促进多种捕捞方式的发展。
船长索尔和他的同事已经在能够让鱼更易逃脱的渔网上投入了很多钱。“没有渔夫想要‘连坐捕捞。”他肯定地说。最近,索尔甚至把捕捞技术专家请到了甲板上,让他们为“马里斯”号全副武装。渔船右舷装有所谓的电脉冲拖网,左舷则装有传统拖网。在传统的虾蟹捕捞业中,渔网在海底拖行,可以收获虾类,但是也有不少鲽鱼和其他鱼类入网。由于这种捕捞工具是沿着海洋底部拖行,鲽鱼很难有机会从下方逃出去。而电脉冲拖网的电极会产生一个电流区域,小电流使虾类受惊从而入网。而且,此电流刺激的影响仅限于虾蟹类,其他鱼类仍然可以自在游动。另外,这种捕捞工具和海底没有接触,这样鲽鱼可以在渔网下逃走。
“在我们的测试中,这种方法能够减少约20%的‘连坐捕捞。”渔业生物学家丹尼尔·斯特普提斯总结。鲽鱼最能从中受益,受”连坐捕捞“所累的鲽鱼减少了66%。而且,渔夫索尔能够捕到更多虾蟹,消耗更少汽油。
斯特普提斯也对其他可选的捕捞方式进行了测试。他希望欧盟委员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渔夫避免”连坐捕捞“的积极性。“以前我们必须费大力气劝说渔夫尝试新的方法”,他说,“现在他们会主动来找我们。”
用于捕捞鳕鱼和鲱鱼的固定捕鱼网会让鼠海豚和海鸟也遭殃,哪些非目标生物会闯进网中,还受捕捞区域和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斯特普提斯说。但是他点子很多。他和同事波利斯·库里克一起在波罗的海中测试了一种能够使鼠海豚远离固定渔网所在地的警告体系。这种发明的原理是,盒子中的声源能够产生某种鼠海豚能够理解的咔嗒声。这种海洋哺乳动物能够根据回声定位,但是前提是它得意识到自己在障碍、同类或敌人附近。如果不激活这种声音,它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走近死亡的陷阱,最终会缠绕在网孔中窒息而死。“研究者解码了那种鼠海豚之间相互警告的特定声音。”库里克说。他的警告仪器用鼠海豚的语言说:“危险,打开定位系统!”花费更少却同样有效的还有智能渔网,那些带有专门逃脱窗口的渔网——大的比目鱼不能穿过,小的则很容易游走。
生物学家还想利用鱼类的天性来制造特殊的渔网。在遇到危险时,鲽鱼喜欢往下游,鳕鱼则倾向于往水面游。科学家为那些想捕捞鲽鱼而不想连坐鳕鱼的渔夫设计了一种所谓的“无顶网”,即顶部开口,留出了鳕鱼的逃生之路。但是这种技术也可能让渔夫咬牙切齿。鲽鱼渔夫约翰·穆赫已经试用过这种“无顶网”,捕鱼归来之后,他愤愤地改称其为“无鱼网”,因为不仅鳕鱼逃脱了,所有其他鱼类也都跑得干干净净。[译自德国《明镜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