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琳
2013年6月14日,“齐鲁银行案”,这个刺激了中国银行业两三年之久的滑稽案件,再次成为各媒体的重头新闻。当天,案件主角刘济源一审判决落下帷幕。
十年间在政商两界长袖善舞的刘济源,被判贷款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票据诈骗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法院审理查明,2008年到2010年间,刘济源骗取银行、企业资金共计101.3亿余元。
此时距离案发已有两年半。在这期间,齐鲁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中国重汽、淄博矿业、枣矿集团等企业均被曝有资金牵连。
受影响最深的便是齐鲁银行。刘济源骗取的百亿资金中,70%都与齐鲁银行有关。坊间一度传言齐鲁银行因此亏损60亿。直到今年四月,齐鲁银行才公布此案带来的损失额为22.59亿,比其2010年的经营利润还多出近9个亿。
案发后,齐鲁银行原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均被免职。
回望过去,刘济源勾结银行职员大量骗取齐鲁银行资金的时间,也正是齐鲁银行快速扩张的三年。银行高歌猛进时,却未曾料到后院起火,风险控制已然失灵。
大规模扩张也是近年多数城商行的共同路径。迄今,不少城商行仍然在增资扩股、扩大资产规模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谋求上市仍是目标。
但疑问仍然存在:朝着扩张上市狂奔的城商银行,是否已具有了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健康抵达终点,成为真正让人信赖的公众银行?
扩张者与骗子
齐鲁银行,前身为济南市商业银行。早在2002年,原董事长邱云章(齐鲁银行案发后于2011年被免职)即开始动脑筋思考国际资本合作,并在两年后与澳洲联邦银行实现战略合作,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全国第四家实现中外合作的城市商业银行。
2002年,也正是刘济源开始动“歪脑筋”的时候。据检方指控,自2002年开始,刘济源即与银行人员等勾结,用不同手法诈骗银行资金。2008年,随着他长期合作的齐鲁银行明星客户经理调至总行营业部,他的“资本运作”战地也转移至齐鲁银行,并瞄向了山东国企淄矿集团。
据报道,2012年2月,淄矿集团原董事长马厚亮案的庭审现场,他称与刘济源在山东省国资委某副主任的介绍下认识,并且得知刘是山东省省委组织部某领导的亲属,基于领导的压力,他将钱存入了齐鲁银行的账户。不过检方指控称,马厚亮也收受了刘三千多万的回报。
从2008年到2010年,淄矿集团投入本金14亿元,滚动存款19亿元。刘济源据此质押办理了近20亿元的贷款。
如果没有作假,那么存贷款规模的扩大,对于正在推进异地扩张的齐鲁银行来说是一件好事。
而齐鲁银行的异地扩张,也始自2008这一年。
2008年3月,齐鲁银行在聊城设立首家异地分行;当年11月,齐鲁银行天津分行成立,开始跨省经营。截至2010年底,其分支机构已达79家,是其成立之初数量的近五倍。
被无视的风险
然而,有水分的存贷款规模,却是悬在齐鲁银行头顶的双刃剑。刘济源为齐鲁银行拉来的巨额存款,以及他以此为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却不完全是干货。
事后看来,刘济源作案的基本手法并不复杂:先是动用中国式的关系网,打通政商两界,以此拉动存款,将国企资金揽至银行作为定期存款,并以自身公司名义向国企支付补偿金或向国企领导输送个人利益;拉来存款后,刘济源再与齐鲁银行总行的业务经理勾结,通过伪造手续和企业印鉴等,以目标存款为担保,获得抵押贷款;再然后,通过贷款获得的现金再去存款,循环往复,以此做大存贷款规模或直接用于投资。
这显然是一个灰色的链条。但灰色,也许正是中国市场上皆大欢喜的色调。
在2013年3月的二次庭审中,刘济源曾自辩称,在他与银行、企业三方的利益共同体当中,他只是“替罪羊”。银行和企业对于他使用企业的存款,是知情的,甚至银行内部的人长期给予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此链条的操作,早已露出马脚,但并未引起重视。
有媒体援引一位未具名企业人士的说法,称刘济源曾以存单方式向济南另一家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银行对此存疑,未予放贷,并向监管部门做了汇报。
至于齐鲁银行内部的问题,也早被银行聘请的普华永道所发现。
2009年,普华永道对齐鲁银行出具了持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称“贵行部分贷款及承兑汇票业务,由第三方共计4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作为质押。我们从独立渠道获取的上述业务借款人2008年度财务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与贷款规模不能匹配,且与贵行信贷业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较大不一致。”
“此外,我们注意到由担保人提供的存款质押的合法性也存在疑问。”
但齐鲁银行对此做出的回应却是:换掉普华永道,另找他人。
于是,风险被无视了,齐鲁银行的账面数字却是越来越漂亮。
据齐鲁银行2010年底发布的消息,资产总额达到8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各项存款余额近6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两成。
打击与监管
资产规模做得越大,齐鲁银行上市的可能性越大。上市,则是齐鲁银行在2007年就已制定的目标。
那一年,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成功。仅在上市第一天,南京银行便通过A股募资69.3亿元。上市后的异地扩张,更是三家银行的相同选择,异地分行也成为了它们的高成长动力。
上市也催生了一批银行业富豪。按照上市后两个月的股价计算,宁波银行董事长、行长持股账面价值均过亿。
这对其他城商银行来说,自有巨大的激励效果。此后几年,排队等着上市的城商银行数不胜数。
当年,时任齐鲁银行董事长的邱云章便定下了“转型、扩张、上市”的2008-2010三年发展规划,并一路沿着这个规划前行。
但一切在2010年12月6日后陷于停滞。这一天,一张伪造的“存款证实单”在齐鲁银行营业部被发现。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刘济源的作案手段才渐渐被揭穿。
齐鲁银行的上市步伐也从此停滞。
在齐鲁银行案爆发以前,不少地区的城商行都处在异地扩张的热潮中。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监管部门推进的结果。
早在2005年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中,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曾表示,对于满足各项监管要求,且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
2006年,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成为第一家开设异地分行的城商银行。
2009年4月,银监会下发通知,城商行开分支行不再有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省内分支机构审批权也下放给了各省银监局。此后,城商银行新设立的分支机构几成井喷之势。
齐鲁银行案爆发后,不仅齐鲁银行受损,全国城商银行的异地扩张均受重挫。银监会加强了对城商银行的监管,异地设分行一度被禁止,跨省开分行的大门至今仍未完全打开,IPO开闸更是遥遥无期。
对于城商银行的监管,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未来几年资本市场对银行持续融资的承受能力会逐渐降低,因此从规模向质量转变,才是城商银行的正途。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也曾稱,城商银行扩张冲动背后是体制的症结,不盲目求大,追求特色服务,才是可行之路。
事实上,刘济源被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有为此案画上句号。齐鲁银行损失的20多亿巨额资金,到底流向了哪里?除了部分涉案人员被查外,到底还有多少人处在这个灰色链条中?中国式政与商的边界,到底该如何厘清?
一只苍蝇盯上了一只有缝的鸡蛋。苍蝇好拍死,可鸡蛋的裂缝该怎样去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