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敬平
下了一夜的雪停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诗人,作为美国第35任总统就职典礼的嘉宾,以吟颂诗歌的方式在典礼上致辞,一阵接一阵的风,试图从他抖抖索索的手中夺走诗稿,43岁的新总统移步相助,可是,雪地折射过的阳光,还是让诗人感觉刺眼,看不清眼前的诗稿。这就是1961年1月20日早上,肯尼迪在国会大厦外宣誓就职的一幕,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幕,像诗一样,存留在历史美轮美奂的书页中。这是美国人,乃至地球人都没有异议的细节,因为那个公众性的场景,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修饰。
有异议的一幕,发生在那天晚上。当歌舞不再喧哗,贵宾尽兴而去,入主白宫的肯尼迪究竟去了哪里,迄今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谜。这是肯尼迪个人历史的一部分。三年后的秋天,肯尼迪喋血街头,遇刺身亡,他生前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日后将尼克松撵出白宫的《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本·布莱德利,发表了一篇流传一时的祭文。祭文中,这位时任《新闻周刊》华盛顿分社社长的老朋友,歌颂了肯尼迪夫妇诗一样纯美雪一样洁白的爱情。
没多久,一个专栏作家曝光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肯尼迪宣誓就职当晚,在觥筹交错舞步翩翩的社交应酬结束之后,独自去乔治敦城的一家旅馆,幽会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演员。这位言之凿凿的专栏作家说,那家旅馆是本人开的,似乎由不得你不信。
多年以后,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参加了肯尼迪遗孀的一个家庭聚会。酒酣耳热之际,肯尼迪遗孀跟他说起了宣誓就职那天晚上的夫妻私生活:
“他坚持我们先去林肯卧室。尽管他的后背有点儿不舒服,他还是像新郎搂抱新娘一样,把我抱过了卧室的门槛,而后把我扔到床上……”
“然后,我们又回到自己的卧室,他又把我抱起来,他要把我们俩同时弄进门真的很不顺利……我们笑得非常开心。”
以上两段引文,来自沃尔特-克朗凯特的自传。克朗凯特在自传中强调,他听得不是很清楚,一来,他的听力不太好,二来,肯尼迪遗孀的耳语喘气太粗。
今天,我们知道,肯尼迪给世间留下了诸多越轨偷情的故事,然而,接近肯尼迪的白宫记者,包括给他在《新闻周刊》撰写祭文的朋友,都不承认他们知道真相。
他们说,他们和我们一样听到了传言,可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传言的真实性。这样的辩解令人难以置信,须知,在当时的美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们,对他们所在领域的人物背景,通常是了如指掌的,何况本就高人一筹的白宫记者呢。
我想,白宫记者们或许真的对肯尼迪宣誓就职那天晚上的故事一无所知,但不至于对他那么多的绯闻女友一无所知,他们的闪烁其词,他们的否认,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肯尼迪具有非凡的媒体公关能力。肯尼迪是我们今天所知的最善于和新闻界打交道的总统,他让一部分肩负舆论监督职责的记者,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第四种权力”,或深或浅地变成了他的朋友;
其二,肯尼迪时代的媒体对总统还心存敬畏。在美国,新闻媒体敢于向总统亮剑,是从水门事件斗倒尼克松总统开始的,在此之前,他们对总统,对权势,多少都有点敬畏,美国媒体的竞争是残酷的,如果你惹恼了总统,丧失了消息来源,对媒体竞争显然是不利的;
其三,肯尼迪时代的媒体对公共官员的私生活并不是很在乎。曾经有个刚刚参与白宫报道的年轻记者告诉编辑,他看到肯尼迪总统的坐车中有个并非总统夫人的女人,编辑不屑地反问:这,也算新闻?
直到有一天,有媒体披露,肯尼迪的绯闻女友中,至少有一个与黑手党联系密切。这一下,新闻界傻了,那些原以为肯尼迪私生活与公共事务无关的记者们,蒙了。显然,如果总统与黑手党有间接关联的新闻,在他们尊重总统隐私权的背景下,被忽略了,跟踪报道总统新闻的记者就失职了,就背离了公众赋予他们的“第四种权力”。克朗凯特猜测,那些白宫记者之所以不肯承认他们知情不报,是因为“黑手党女友”事件表明,他们“捍卫”总统的隐私权,犯了严重的错误。
从这个角度,回头再看,肯尼迪就职12小时后床笫之欢的女主角究竟是谁,其实是個新闻,是记者们需要证实或者证伪的新闻,因为这样的总统隐私关系到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