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秀成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求知欲望特别强烈,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技术、体育成绩以及思想品德都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积极鼓励大胆质疑,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建一个思索、合作、讨论和体验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探索求知。
比如,短跑的“蹲距式起跑”教学,开始教师不讲解,不做示范,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请学生回忆:同学们是不是看过田径运动会的比赛,运动员起跑做的蹲距式起跑动作同学们能做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这时,教师就能及时地诱导学生根据蹲距式起跑的动作按顺序去做。此时,学生自己支配时间,完成蹲距式起跑的基本动作。在充满激情的过程中,学生尝试体验,相互讨论、交流,寻找正确的蹲距式起跑的练习方法。由于空间大了,学生就会更大胆地去想象,猜测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通过相互学习后,从中体悟出“蹲距式起跑”重点难点是五点支撑。臀部抬起时重心前移,注意力集中是这里技术动作的关键。这样,既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动作技能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术的掌握、理解与运用。学习兴趣高不高,关系到学生参与的情况,关系到学生的持久性和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折杀学生学习欲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
彰显心理效应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在刺激,即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或教学方法的主动性。二是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转化,即学习态度、动机、责任感、自信心等。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体育充满向往,充满活力,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才能实现体能的增强,技术的提高。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彰显心理效应,各人说法不一。但我想,有一点大家都会认同: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和锻炼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技术学习时,形式是多样化的。如果练习形式过于单一,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创新,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体育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教师若能承认学生是主体,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体育基本技能技术也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提高。例如,上中长跑时,利用环山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共同协作,相互帮助,看哪个学生首先跑完规定的时间。
体育教学评价是新课标下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准确、全面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评价呢?以前,我们注意终结评价,而忽视体育教学中的过程评价。因此,要强化评价的激励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定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亮点,让“强者更强,弱者进步”,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自我,完善和提高自我,最终实现超越自我。
当然,一切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一种手段,而通过体育教学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总之,优化体育课教学是一个新课题,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把握学生心理动态,适应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训练的主体,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完成每学期的体育教学任务,让学生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