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银超
摘 要:教师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实际,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诸如照搬照套、没灵魂、不深入等问题进行思考。校园文化建设要落地,要接地气,要围绕特定对象而进行。文化落地要实实在在,不搞弹跳式半落地,更不能悬浮式假落地。
关键词:文化;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告诉我们,文化的实质就是以“文”化“人”。校园文化也如此,就是通过文化建设来感召人、引领人、发展人。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每所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不容忽视且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动力。
一、现阶段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照搬照套,不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学校之间很重视互相学习,这有利于各自的校园文化建设。但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简单照搬、直接复制文化样本的现象。看见别人搞国学文化,自己马上按照别人的模式,请专家,组织科研组、教学组,设计国学校园墙和国学校园景观;看见别人搞生命教育,马上派人去学习,拍完照、摄完像,回来直接就上马。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大量的雷同篇章、相同景观。拿来主义不是照搬照套,“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别人的东西只有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使之接地气才有可为。
(2)没灵魂,大杂烩现象突出。学校文化建设没有主线,大搞外来化、舶来品,热衷名人、先贤,喜欢高高在上、玄而又玄。拼凑之下,文化建设变得不伦不类。好像不是国外的经验,不是名人的著述,不是先贤的哲论,就不配在学校宣传和建设似的。于是这里配点儒家语录,那里写点名人名言;这里挂个孔子、老子,那边贴个外国名人;这边写个时髦的教育口号,那边刷个经典教育图画。反正星星点点,什么都有,就是看不出学校文化的灵魂之所在。
(3)不深入,把文化当美丽的外衣,形神分离。很多校长也都在钻研学校文化建设,但片面地追求校园环境建设。门口加装显示屏,滚动播出学校成果;花坛里栽上花草树木,透射绿色气息;围墙上装点一些美丽图画,让人眼前一亮;楼道里再挂上一些字画作品,甚至堆砌一些经典等,透露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止步如此,课堂依旧是那样的课堂,活动依然是那些活动,没能把这些静态文化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美丽的校园环境固然重要,因为环境可以育人,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外在的环境再美,不深入学生头脑,不转化为学生行为习惯,就只是装点门面的美丽外衣,文化建设就只能是形神分离。
以上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文化建设没有落地生根。其实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落地生根,我们是大有可为的。
二、俯下身来建设校园文化
其实,离师生最近的最有感召力的还是普通人,尤其是与学校相关的普通人。不是每所学校都培养了杰出人才,但杰出人才必定都从学校走过,学校为他们的成功奠基。学校文化应鲜明易懂,关注普通人。好的文化要接地气,如耐克的文化:“为了体育竞赛运动,为了与对手竞争,不但要赢,而且要让他一败涂地”;某民办高中的文化:“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是好学生”等等都是结合企业和学校实际情况而拟定,让我们俯下身来建设校园文化。
(1)明确一个理念———剔除不良文化。在文化是软实力的理念指引下,文化建设大行其道,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不能忽略还有另一种负面的文化存在,这主要集中在课桌、教室墙面及厕所,姑且称之为课桌文化、墙面文化、厕所文化。留心的老师会看到有些学生表面彬彬有礼,他的课桌上却写着污言秽语;有的学生作文不行,课桌墙边却写满了“攻城秘籍”(网络游戏用语)。这也被称作为文化,流传于学生之间。再加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网络用语的不文明,负面的东西太多将让我们苦心培育的校园文化土崩瓦解。因此,我们要让校园文化落地生根,首先要明确一个理念——文化不等于文明:其一,起源不同,文化在原始社会就有了,文明是手工业发展,国家诞生,文字使用才有了文明。其二,文明指积极进步的一面,文化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其三,文化不一定表现成果,文明一定要表现成果。我们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关注这些伪文化,加以引导,努力剔除负面影响。
(2)用好校训———打造学校灵魂。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概括。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大凡老牌学校都会把校训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而且一以贯之地加以传承。我们发现,校训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校园内影响着每一个人。它是标尺,丈量和激励在校师生日常行为;它是明灯,照亮师生前进的道路。这里,让我们想到了许多知名大学和中学的校训。如: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北京人大附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湖北黄冈中学——严谨、求实、团结、奋进;江苏启东中学——厚德博学。这些都是各个大学和中学的文化建设之纲,都结合大学生和中学生特点以及学校历史实际提出的,不是高而玄之列。现在许多学校其实都有校训,有的也把校训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加以展示,但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校训随意改动,特别是换一任校长时最容易出现把前任校训加以变化的现象。几任校长下来,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学校,要问师生学校校训是什么时,很少有人答得上来。这是严重不尊重历史传承的表现,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不注重校训的深入宣传,使之形同虚设。我们要牢固树立校训是学校灵魂之所在的意识,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加以阐释、增强理解,努力把校训转化为师生行为习惯,让一切静态文化、动态文化都围绕校训来加以展开。
(3)重在培育———从历史长远打算。文化建设要落地生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而这个过程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好比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般旷日持久。培育校园文化要过好三关,即师资关、应试关、实践关。
师资关,就是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来研究、打造、宣传校园文化。当然,这要求老师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浓厚的文化研究意识,能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校园文化并挖掘学生的文化潜能去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师资上可采用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不要让搞校园文化建设的老师成了“副科教师”,对他们的不重视就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
应试关,就是在应试背景下,常出现文化建设遭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其实考试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不矛盾的,比如校训中或校园文化体系中有关于诚信的内容,一以贯之的校园文化熏陶下,真正考试时就没有必要再大张旗鼓板着脸训斥教育了。
实践关,就是要把校园文化真正转化为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维习惯。校园环境再美,但那只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学校师生的行为习惯才真正彰显了校园文化的魅力。把书堆满书架,不叫文化,而学生养成了读书习惯才叫文化。把文明礼貌的要求写在墙上,那只是务虚的文化,学生养成了见了客人问好,不疯打闹,那才是务实的文化。穿上唐装汉服不见得是弘扬国学,真正理解才能沁人心脾。凡此种种,实践中让文化富有生命力。
努力打造校园文化,让精神文化引领人,制度文化管理人,行为文化感召人,环境文化影响人。文化落地,就是文化要接地气,围绕特定对象,因年龄和知识涵养不同的具体对象。另外,就是紧密联系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发展要求。文化落地要实实在在,不搞弹跳式半落地,更不能悬浮式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