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宋代绘画中“以诗入画”现象

2013-04-29 21:18徐莉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诗意绘画

摘要: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宋代绘画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创造。除了在技巧上的着重挖掘外,对“诗意”的表达,也是其绘画高度繁荣发展的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代绘画中诗意表现的探讨来反思当今中国画的发展,从中找到可资借鉴的裨益之道。

关键词:绘画;诗意

作者简介:徐莉(1987-),女,籍貫:上海,工作單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一、诗画关系探讨

诗与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深层次联系作用于诗画的构思, 最初由苏东坡明确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点。由此产生了“诗意画”和“题画诗”两种形式。 中国诗画最高审美范畴“意境说”的建立,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艺术形态做符合民族文化特质的审视与界定。大凡好诗总是情景交融,而且能做到“象外有象”,越品越感其精妙。

例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分明是以视觉的位移牵引着一个个静止化的空间画面,意象之间似断实连,愈加品味愈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看中国诗实际上是时空化了的视觉艺术。郑绩曾说过:“布景欲深,不在乎委曲茂密,层层多叠也。其要在于由前面望到后,从高处想落低处,能会其意。则山虽一阜,其间环绕无穷;树虽一林,此中掩映不尽。令人玩赏,游目聘怀。必是方得深景真意”[2]。可见,中国画实际上时间化了的空间艺术。

二、宋代诗画结合的外部环境

(一)画院体制

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画院制度始于五代,到宋代的“翰林图画院”达到鼎盛。翰林图画院隶属翰林院,有主管官吏,画家有定额。其主要的职能是掌握绘画、捏塑(雕塑)以供奉御前及宫中装饰使用。画院的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考试按题材分六科,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并更具创造性。

(二) 评判标准

1.宋徽宗对当时绘画的审美趣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作为一名好的画家要在重视形似的同时,保证“诗画相通”、追求“意高韵古”,这样方能见“高出绝人之风”,否则“黜为下等”[3]。

2.北宋画学考试多选用意境优美的唐诗来作为考题,并且评卷也不是以“形似”与否为标准,而是依据画面对诗句的意境传达的高下来判断画得优劣。

此外在《宣和画谱》中有不少内容关注到了画家对画中诗意的提炼。

(三)文人参与

在宋代,由于画风与画论两方面有新的发展,绘画得以融合诗艺与书法,绘画的精神主要来自画家本身优异的禀赋。在绘画上文人也借以运用诗这种含蓄婉转的达意方式来传递彼此间的心灵联系。这些都为宋代绘画中追求诗意提供了基础。

三、题画诗和诗意画

(一)题画诗

题画诗是根据某件绘画作品有感而创作的,所以它所含的“诗境”,是把确定的画境引入诗中,加以阐释和再创作。

(二)诗意画

诗意画既是依诗而画,根据其原诗的可画之处转换到绘画。段赞善所绘郑谷《雪》诗的诗意画虽已不复见,但这段记载却分明告诉我们,他是“采其诗意景物图写之,曲尽潇洒之思”。所谓“诗意景物”,就是以诗的语言,拟想塑形,状写自然景物。而“曲尽潇洒之思”,则是通过绘画表现了诗人流溢于语言描述中的情思、韵致。

四、宋代绘画中的诗意表达

(一)花鸟画

《层叠冰绡图》是南宋马麟最著名的花鸟作品,图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画,且是“宫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画幅中有杨皇后题“层叠冰绡”四字,并题诗一首:“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马麟此画原为梅花四条幅,但现存《层叠冰绡》一幅,其余皆不知所踪。宋人爱梅,尤如唐人爱牡丹。在宋人眼中,梅花是高洁的象征,文人骚客纷纷为其写诗作赋,称它为“天下尤物”,隐士林和靖还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流传。

《腊梅山禽图》中一株挺直往上伸的腊梅,枝干互相交错而有变化。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宋徽宗自题“山禽逸矜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一诗”,借双关语意,表述自己作这幅《腊梅山禽图》构思立意的初衷。宋徽宗在绘制这幅作品时内心充满了希望、理想、爱情。一种美丽幻想的宁静安闲绘画王国,不经意地浮现在笔意之中。他借腊梅、白头鸟等植物来描写情感和生命的关系,用寒冬季节的植物来诉说生命的坚定,把人们日常生活里,眼中最常见最熟悉的鸟类呈现在画里,借禽鸟之情来表明人间友情和爱情的坚贞。

(二)山水画

李嵩《月夜看潮图》描绘的是钱塘江观潮的画面。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画面的右下角是壮丽的宫殿建筑,台上楼中有寥寥数人。左边是潮水的景色,奇怪的是画者既没有描绘气势磅礴的雄豪大潮,也没有刻画观潮人络绎不绝的热闹景象。反而用一种宁静静谧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自然地节庆。其实每到观潮期间,钱塘江从江干到六和塔十余里间,车马塞途,摩肩接踵。有身份的游客,早早租赁了沿江的楼屋,作为悠闲的看台。一般的游客,则见缝插针,席地而坐。南宋皇帝也会按照惯例,在十八这天撑着黄伞,打着雉扇,在大内登上“天开图画”的高台。为了这次与民同乐,在事先建造好的五十间临时观潮屋上,都张挂了彩结幕帘。贵邸豪民也竞相仿效,彩幕绵延,竟达二十余里。观潮者如痴如醉,没日没夜。从苏轼《咏中秋观夜潮》诗云“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后人不难想见这种痴狂劲儿。《月夜观潮图》也同样用一种巧妙的描绘方式来诠释了景色的壮丽。诗与画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画中左上角题诗苏轼的《咏中秋观夜潮诗》的末二句:“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五、绘画中的诗意表达对当今绘画的启迪

“诗意”二字我这样来理解它,“诗情”和“画意”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当人们被“感动”时便必然有了情,然情生诗。同样当人受到某件事(或物)感触时便有了意,然意生画。当今,中国绘画中越来越缺少的是含蓄内敛而又有着人文精神力量感的作品,我认为重新来探析宋代绘画中的“以诗入画”的现象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有利于我们反思当代中国绘画中存在的问题。

注释:

[1]、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散曲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2]、清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 卷一论景 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3]、张其凤《宋徽宗与文人画》 荣宝斋出版社, 2008年,第114页

[4]、苏轼诗已见于吴自牧《梦梁录》中所引。《梦梁录》,中华书局,第162页

猜你喜欢
诗意绘画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诗意的麦子(外二首)
被耽搁的诗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