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泽碧
【摘 要】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和过程,有效简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文章针对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存在低效课堂问题及原因作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作者自己的改良意见,目的就是要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现代媒体;低效问题;解决方法
2010年6月21日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学校工作要将重点转到教学上来”这就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要如何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换言之就是向45分钟要效率,克服低效课堂的出现。
教学中,不少教师花费大量精力从网上收集材料,耗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在先进的教学设备下仍出现了低效的教学效果。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现象的原因很多。要打好这个多媒体作课中漏洞的“补丁”。就应从多媒体低效课堂的表象中看到低效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多媒体上课“高耗低效”现象。
一、目前多媒体作课中低效问题的表现
(一)课堂内容减少变相延长教学时间
在传统课堂中,我们使用得最多的是语言媒体。语言对于教师来说受控性强。教学中,作课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达到收放自如。但在使用多媒体辅助作课时,由于受到课件的干预,作课教师的控制力就明显减弱。课前预计的课堂内容也许就无法完成。
我们都明白如何去衡量一堂课的效率,它就是指在基本相同的教学效果下,如果师生实际所用的教学时间t
(二)课堂教学中强枝弱干
现代媒体作课由于其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手法新颖,表现情节生动,极富趣味性。因此,受到大多数教师的青睐。也正是这个原因,多媒体作课中出现了喧宾夺主的弊病,多媒体的新颖手法、多样性、趣味性被作课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无限放大。相反,课堂中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几乎不见其影踪。像这样的课堂只能称其为低效课堂。
(三)课堂失去了随机事件发生学生思维受到课件控制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1]CAI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现代媒体(如幻灯、投影仪、录像、电视等)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科技的发展,CAI中的幻灯、录像、电视都已经被电脑及互联网所完全替代。课件也就成为了CAI中最主要的形式。每个课件制作之前都必须有课件制作流程图。只有具备了流程图的课件,才具备可操作性和条理性。才能避免课件播放次序混乱。流程图其实质就是一个逻辑严明的程序。在一个程序的指挥下作课,不论是作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将会深陷于这个程序的逻辑中。多媒体作课的课堂由于受到了课件程序思维的控制,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感也就在程序的循环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四)课件内容纷乱无条理学生过目即忘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识的容量大。这个特点被高三复习的老师特别看中。用CAI上复习课,效果固然很好。但若使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低效复习课,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伤害。总的来说,这种低效复习课表现为: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想在短时间内构架知识结构体系。于是,就是用集件来上课。这样一来,教学进度跟上了,效果却没了。给学生的感觉是幻灯片满天飞什么都没学到。这样的复习课是低效的。
二、低效课堂产生的原因
现在CAI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但CAI作课中也有许多其自身固有的漏洞。总的说来,多媒体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多媒体作课教师中缺乏课堂总体时间的观念课堂总量流失
备课中教师制作课件时,幻灯片过多,导致课堂出现过多概念性、理解性内容的幻灯片。概念性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思维而产生,学生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内容,被搬上幻灯片突然这么展示,学生大脑的缓冲时间不够,导致课堂思维混乱,这样无疑就隐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说,概念性、理解性内容的幻灯片,累在一起超过5张以上的课件都是不合理的。
(二)认识片面制作课件本末倒置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从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这个说的只是用计算机辅助,而不是提出用计算机代替。辅助功能也就类似于词性中副词的作用。他永远都只能是站在副手的角色,教学中若盲目放大或者依赖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会本末倒置。
如今的课件已不再是简单的图形、文字、声音、视频的组合,二维、三维动画应用已经普及,教师对文字、图形、声音的处理要求也较高,有做二维或三维动画的,课件效果令人赞叹不已,教者只顾陶醉于精美的画面,却忽略了其中的不足之处。课件偏离以教授知识为根本的目的,最多只能是个“秀”。不仅如此,任何一个好看的课件,其制作的时间一般都很长,然而费时费力制作的课件竟然是个“秀”,做课件时候花去的时间、精力皆成为了无用功。
(三)忽视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思维方式培养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把系统知识的传授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应试教育的“余毒”到了多媒体作课中,就把这种“余毒”放大到最大,所有的现代教育教学设施所起的作用就是推波助澜。
知识要系统,知识点量的积累就必须要够,不然这个体系是无法构建起来的。知识点增多,教学时间自然随之就要增加,在短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应试教育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但是,多媒体教学设备一经介入,高效率的“机灌”就可以达到目的。这种由人灌变为机灌的课堂,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培养不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效率自然也无法得到提高。
(四)认识不够使用设施单一呆板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作为CAI中最主要的形式。在多媒体作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每一堂多媒体课都必须使用课件,课件只是个主要形式,在现代媒体中还有其他媒体可供教学使用。没必要凡是多媒体课就非用课件作课不可。我认为能用其他设施的最好就用其他设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为每一堂多媒体课都去准备一个课件。相反,我们可以利用做课件的时间来思考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解决方法
多媒体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上述的实际问题,如何使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周密计算有效教学时间合理控制课件
每堂课仅有45分钟,其中关键的是第10分钟至第30分钟之间的20分钟。这是课堂中学生精神状态最好的黄金时期。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须在该时段内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所以,制作课件时要把握好这个时段,一般来说,开始的10分钟课件内容属于对学生的大脑进行“预热”。内容多是一些轻松的、有趣的、视觉刺激比较强的图片,学生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后开始产生兴奋。紧随其后的20分钟内,教师讲授本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在这个时段正处于大脑的兴奋状态,学习知识就要轻松得多,效率也要高得多。同时也要求这一时段内的幻灯片张数不能过多,太多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幻灯片张数以5到6张为宜,最多不超过6张。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需要有3到4分钟的思考时间。我们应给足学生的思考时间。这一切的要求要得以满足,就要求教师课前周密计算时间,控制幻灯片停留时间,使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有效思维时间同步。
(二)全面认识现代媒体教学形式促使辅助功能多样化
现代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设备是多样化的。课件辅助只是用计算机这个平台,将其他媒体合为一体的综合展示。但不是说所有的展示都要使用计算机这个平台。若是互联网中没有的材料,但是,其他设施又可以实现,这时就最好用其它设施。如教学中要使用学生没有的图片,教师应直接用实物展示台直接给予展示。这样既为制作课件减少了时间,教学设备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还有像一些音频材料,录音机、MP3可以实现的就完全没有必要用计算机来采集声音。总之,所有的现代教育媒体设施,皆为课堂使用所设。多媒体作课中应不拘一格地灵活运用。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充分利用了投资,教学辅助形式也实现了多元化。
(三)控制PPT结构执行三分归一或六分归一原则
课件辅助教学有其固有的优势,其展示的瞬时性也是一个固有弊病。要如何扬长避短,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克服这个弊病,在课件设计时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课件不要做成一个流程结束的模式。要采用树状结构模式,做到枝不离干,干不离枝。具体说来就是在进行课件辅助教学中连续设计3或者6张细节知识点,须有一张总结性的幻灯片。这样对学生的视觉进行2次刺激,就能克服课件的瞬时性弊病。
一个好的课件首先应该是展示主要的知识结构,再从主干出发到每一个细化的知识点,最后仍回到主体知识框架。这样既克服了原有弊病,也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四)设计过程留足学生思维缓冲时间不滥用课件
课堂中学生要能够高效率的学习,其思维就要和课堂思路同步,学生思维滞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低效。但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作课时,学生的思维速度是不可能跟上课件点击速度的。以前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缓冲时间,可是课件中只要老师一点鼠标所有内容马上显示。学生在没有思考的状态下,被迫接受了老师给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是带有强制性的,效果也是很低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遇到需要思考才能得到的内容,应分步展示,不要鼠标一点全部显示。教师作课时候点击课件的速度也应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高效率接受课堂知识。
至于作课中没有板书只有幻灯片的课堂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是错误的。若将多媒体投影作为黑板、甚至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会造成“现代化教育”的表象,是穿新鞋走老路,得不偿失。[2]
四、结语
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以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得到了多数教师一致好评,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错误的使用多媒体作课或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认识不够全面,就会在课堂中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只有认识清楚了其存在的固有弊病才能将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自如,让自己的课堂出于高效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铮,姚本先. 心理学新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4.
[2] 丁锦宏. 教育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