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书展会更好

2013-04-29 00:44文云乡
出版广角 2013年7期
关键词:交易方式王健林精简

文云乡

会展,不是不要,网络再怎么发达,也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会展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问题是,会展实在是有点太多了,精简一些是否会更好?

恕不才孤陋寡闻,实在不知道,出版产业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会展……年初有北京的图书订货会;紧接着4月又有全国书博会,轮流坐庄,你方唱罢我登场——提振地方经济,传播书香文化,普及阅读,春风化雨,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书香社会,动人心弦;还有深圳的文博会,盛况空前,整合了“文广新”,更引入了新技术、新媒体,现场热闹,场面壮观,人头攒动,很是繁荣;而到了8月底9月初,又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四海宾朋,八方来客,很有点天朝上国的飘飘然。当然还有各个省市区举办的书市,大小不一,虽然还多少有点区域性的影响力,但人力物力之投入,实在不能小觑。当然,较为吸引人的,还有香港书展、台北国际书展,更有海外名目繁多的书展。

会展,追本溯源,在小农经济时代,便于公众交易,以物易物,在较为便利的渡口、集镇,便有了集市,或者叫墟集,定一时间,大家口头遵守,相约而至,进行交易,也交流信息,这样传统的交易方式横亘千年。欧洲经济渐趋发达之后,逐步有了城市化的兴起,城市文明的出现,对集市这种交易方式进行了修正,场所相对固定,交易方式也逐步分工细化,甚至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格,这大多都与这样的交易方式不无关系。这样的交流碰撞,彼此切磋,极大地激发了生产力,也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实际上,远在乾隆年间,广州就有了十三行。于是在1957年,就有了春秋两季的“广交会”——如今叫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屈指算来,这个展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也大概有100届了吧?但时过境迁,现在的“广交会”已远没有当初那样的影响力了。

还是回到咱们的出版业,回到出版业书展。有了会展,来了红头文件,总要积极参与、努力配合,组织各种活动,还要上报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就好像非如此,不能表明自己重视,非如此,不能表明自己生机勃勃五业兴旺一样。

当然,会展一下子都取消掉,既无可能,也不现实。但既然说要改进作风节俭朴素不要铺张浪费,既然说要推进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在出版业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能否就从展会的整合减少开始?

比如,从数量上,减少整合归并一些会展,不要这么多这么滥,多少出版社发行商已经举步维艰了,不要说人工费场租费,就是仅仅从环保方面看,也很不经济。其实,若有的会展功能已经卓越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不要再如此恋恋不舍了——达沃斯论坛,似乎也没有反复召开筹备会议,为何大家都自觉自愿地去参加?所以,可否多尊重参展商的意愿,请他们根据需求,有取舍地参加展会?也许,迫使某些展会自生自灭,也是很体面的——改良总比不革命要好一点。

当然,要尊重参展商的意愿,要请他们根据自主自愿的原则,不要拉郎配,不要讲排场,不要大呼隆,让相关性强的,又有一定兴趣和实力的出版发行商,自己组合,彼此交流,单边也可,双边也行,多边更好,总之,亏也是他,赢也是他,让凯撒的归凯撒,让罗马的归罗马,关乎出版,无关乎人。

同样,在跨入数字时代的今天,可否多依靠网络,通过网络的传播,达到信息的传播,业内外的共享?实际上,网站的兴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就像王健林与马云的所谓赌博,只要稍具常识的人,都会明白,王健林必输无疑,留恋过去是没有出路的,唯有顺应潮流,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书展,不是不要,网络再怎么发达,也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会展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问题是,今天需要参加的书展实在是有点太多了。

精简书展,会更好。

猜你喜欢
交易方式王健林精简
340亿砸向万达王健林为何要告别商业地产开发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吹牛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吹牛
浅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及发展对策
大学校园二手商品交易市场的探讨
电子商务下逆向物流模式选择
企业收购合并中涉税问题的探讨
王健林 亚洲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