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里漂着红苹果(外一篇)

2013-04-29 00:44:03鲍尔吉·原野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木卡姆维吾尔铁匠

鲍尔吉·原野

古丽鲜·亚祖农40多岁,瓜子脸,端庄秀丽,神情里包含着维吾尔女人的羞涩和热情。把羞涩和热情放一起形容一个人好像不妥帖,但古丽鲜是一个例外。

她专注地观察每一个人,眼里流露友善与好奇。更多时候,她好像在心里编织词语,准备把欢迎客人的心意表达出来。

桌上的几位客人唱了几首歌,各地的民歌,气氛到达一个温暖的色阶上。古丽鲜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说“我给大家唱一个爱情歌曲吧”,脸上又浮出羞涩。

她唱——“苹果丢到湖水里啊,熟透的苹果漂上来。爱情的火焰向上燃烧,一直烧在我心怀。”

大家鼓掌,因为爱情,也因为古丽鲜是喀什市的副市长,一位漂亮的、大方的、羞涩的官员。如今,找一位尚且羞涩的官员不太容易了。

古丽鲜唱完歌,简短地说了几句话:“我们喀什噶尔,是丝绸之路的经过地,是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在喀什,从天山下来的雪水浇灌着春小麦和白杨树。沙枣花开的时候,满城全是香的。维吾尔族是聪明、友善和载歌载舞的民族,这一切都是因为爱情。”没错,爱情让雪水千里迢迢寻找白杨树,让一个民族友善聪明。

在莎车县,我们进入一位维吾尔农民的院子。门口外陆陆续续进来几位身穿长袍、头戴黑绿花帽、手拿乐器的艺人。手鼓一响,都它尔、热瓦甫弹起来,这是十二木卡姆的音乐。这几位乐手简直像坐在烧红的烙铁上,他们闭着眼睛、狂热地演奏与歌唱。他们全都变了模样,脸上有火燃烧。音乐能让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他们是这个村的农民,突然从落着巴旦木花瓣的泥土上跨入天堂。已经不能叫他们农民,他们是坐在天庭碧绿石阶上演唱的音乐家。艺人们的额头血管隆起,脖颈通红。显然,他们身体里换了一种名为十二木卡姆的新血,血的主要成分是爱情。一位维吾尔老汉迟钝地跳起舞,他有80岁了吧?花白的胡子从下巴向上翘起来,眼里深邃中含着笑意。他邀请维吾尔女作家帕蒂古丽与他共舞。两人跳起来,衣袂翩翩。这老汉一往情深地望着帕蒂古丽。她事后对我说,“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我的脸都发烧了。”

我一直注视这位维吾尔老汉的眼睛和他的舞。他的眼里飞逸着热辣辣的爱情,虽然腿和肩关节有些僵硬了,可是爱情一定要跟关节和年龄有关系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没人阻挡爱情的火苗从80岁的人胸膛向上烧起来。老汉的眼睛纯真,这是许多人在20多岁有过一阵儿就跑掉的纯真,还在他80多岁的眼睛里闪耀。这位老汉的爱情之火,可能没熄灭过,如长明灯一直燃烧。尽管他起舞的双手是握坎土曼的手,他的长袍已经破旧。

田野上,大片的巴旦木树叶露出新绿,花瓣撒落树下深绿的春小麦里面,落在金黄的油菜花里。我低头看油菜花里的巴旦木花瓣时,耳边传来雷鸣——如果蜜蜂的嗡嗡也可称为雷鸣的话被我听到。弯腰看,油菜花地不知有多少蜜蜂在忙碌,比喀什人口多得多,我的耳畔不胜其鸣。这时我想起古丽鲜的话——这一切是因为爱情。

入夜的喀什街头,矫健的维吾尔小伙子和包头巾的维吾尔姑娘在喀什街头大步行走,脸上飘过甜蜜。他们的心情与蜜蜂在油菜花地里的心情一模一样。我住在铁匠街,今天看到从上面一条街涌来人流,一群维吾尔男人穿着西服和发亮的黑皮鞋,脸上喜气洋洋。我以为是做礼拜的人,一位中学生告诉我,他们来参加婚礼。接着,街上出现来参加婚礼的维吾尔女人,衣装庄重。喜庆的气氛灌满了铁匠街。铁匠们停下工作,朝他们张望。

我参观莎车县一座敬老院,这是上海援建的县福利中心的一部分。福利中心还包括孤儿院和特殊教育学校。它的楼房绿地,以及内部设施放在沿海城市也是一流水准。在敬老院里,我看到了最老一位老人,背驼的厉害。我问他是这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吗?工作人员回答:是的,他上个月才结婚。

我惊讶了,请他和他的妻子坐在一起,为他们照一张相。在镜头里,这两位维吾尔老人安详宁静。妻子76岁,坐着输液。丈夫82岁,他眼里分明透出享受爱情的喜悦。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流下眼泪,为见到80多岁人的眼里还充满爱意而流泪。一个人能活到80岁已经不易,而80岁之人的眼里葆有纯真的爱情近于奇迹,这比获得诺贝尔奖还要难。在这样的爱和这样的眼神面前,什么钱,什么阴谋诡计全都不值一提。

我到新疆来,是看新疆的大地,并非寻找爱情。但我处处遇到了爱情。古丽鲜说的爱情包含了大自然的和谐和各民族相互交往与尊重,这些爱像红红的苹果在清澈的湖水里漂着。苹果藏了一肚子的甜蜜。这些甜蜜从苹果的肚子转入了我的肚子,让我见证到爱情。雪水与白杨树,巴旦木花与油菜花,还有数不清的我们没见到的爱情的花与果,还有人类相爱……我觉得我也快变成演唱十二木卡姆的艺人,疯狂地歌唱,如蜜蜂一样雷鸣。

这一切都因为爱情。

铁匠街的黎明

我住的地方叫阿热亚路,在喀什噶尔的老城区。

现在是北京时间7:00,对喀什来说还是黎明。路灯还亮着,像刚刚点燃的蜡烛,衬托宝蓝色的天幕。刚刚醒来的喀什,身上还披着蓝纱巾。

阿热亚路实为一条小巷。经过老城区改造,沿街两侧的房子一派阿拉伯风情。“卡叽”这个词源于印地语,意为干枯的泥土,后转为英语的卡叽布。卡叽就是这里房屋的颜色,比杏白、比牛奶的颜色黄,像新刨出的木板的颜色。这条巷子里尽是这样的房子,高低错落,平房或二层楼房。墙砖像用木块贴上去的,细看是仿木块的工艺砖。

维吾尔人起得很早,他们把清水洒在自己门前。阿热亚路上铁匠铺密集,是“铁匠巴扎。”这些高鼻深目的铁匠们把自己的产品摆在门口,挂在高处。这里有一尺多高的纯钢折页。这么大的折页只有一千零一夜故事里古城堡的大门才用得上。还有成对的黄铜大门环,我把两只手握在铜环上,心想一握就握住了这么多铜。门环背衬雕花精美。怎样恢弘的人家才配有这样的门环呢?铁匠露出诧异的眼神,好像没人像我这样攥住门环不松手。我对铁匠和门环分别笑笑,松开手,同时明白,住在农村或古代的人才有可能在两扇大门安上这么好看的东西,我只不过摸一摸。

铁匠铺里摆着许多好东西,让我流连巡视,却用不上。这把锋利的斧子上面刻着三朵小花,用不上。圆弯刀,用不上。木柄一米长捞肉铁笊篱,用不上。一个远远离开了土地、森林和村庄的人,用不上真正有用的东西。

看这些东西时,我觉得右脚的鞋动了一下,低头看,一只小鸟在啄我的鞋带,更准确说,是啄鞋带上的草籽。昨天我刚从莎车县的乡下回来。我如此清晰地看见了这只鸟儿的小蓝脑袋瓜,颈子一伸一缩地啄鞋带。我想把这小鸟用手捧起来。心里说,小鸟,你让我像抱小猫一样抱一下行吗?我把鞋带(连鞋)都送你。我一弯腰,鸟飞走。但它刚刚啄过我的鞋,我越想越高兴,我默记小鸟的特征——蓝脑瓜,灰下颏,黑翅膀,灰爪子——后来飞了。小鸟飞到西边的街上,西边的人家正捏着塑料管往地上喷清水。十字路口的黑大理石碑刻着金色的隶书字体:坎土曼巴扎。

我悄悄走向小鸟,它不飞,步行躲开。我再追,它又躲开。这不是逗我吗?我和小鸟在街上转圈儿跑。我们俩都不飞,只跑,用绅士的步伐慢跑。我抬头,见到一个维吾尔老人正看我。他眉开眼笑,脸上满是慈祥。我第一次见到小鸟啄人鞋带,老汉可能第一次见到一个人追一只鸟追不上。老人右手放左边胸口,庄重地向我躬身,我赶忙还礼。老汉的胡子如胸前绣的一团银丝,戴一顶墨绿色的花帽,缓缓走了。他的灰风衣长可及地。

小鸟儿站在铁匠铺边,可能是铁匠雇的护铺的鸟儿。空气中传来木炭的气味,馕铺开始工作了。我探头往炉子里看,白胖的馕面在炉子里贴了一圈儿,炉子像一个冒香味的宝库。干燥裂纹的柳树根劈成段,垛在炉子旁。一位穿绿长裙,蒙黑头纱的维吾尔族少妇走进一家卖手抓饭的店铺。在门口,她和店里的女老板互致问候,行贴颊礼。在喀什,我鲜明感受到维吾尔人彬彬有礼,这个民族把互相尊重看做是每天的大事。那些弹唱十二木卡姆的民间艺人都彬彬有礼。有歌声,有舞蹈的地方必然通行礼节,它们同是文明之树开出的花。

野鸽子在屋顶上盘旋。一个穿阿凡提长袍的维吾尔老汉赶着毛驴车走过。铁匠在砂轮前蹲着锉折页,火花从他裤裆喷出来,如礼花般璀璨。他戴的风镜,是我小时候戴过的——方形,由四块玻璃组成。街东的骡马客栈播放十二木卡姆音乐,民间艺人扯着嗓子演唱,而我钟情音乐里的手鼓声。独特的中亚风情的6/8拍子的节奏,让我跃跃欲试,用鞋跟打节奏,把脚步变成舞步,往前、往右或往后顿挫而行。

我在这条街上走第二个来回的时候,孩子们上学了。天空露出玉石般的青白色,杨树的树干愈发洁净。仔细看,绿色的小桑葚爬在枝条上,桑树的树干像毛驴肚子一样白。

责任编辑:子非

猜你喜欢
木卡姆维吾尔铁匠
铁匠教子
四、准噶尔对天山南北麓维吾尔人的统治
卫拉特研究(2021年0期)2022-01-19 02:32:16
宝刀
河北画报(2021年1期)2021-11-23 00:08:44
铁匠的发明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油画艺术(2017年3期)2017-05-21 00:56:46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0期)2016-11-26 09:01:50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