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 》序言

2013-04-29 03:22田澍
书屋 2013年7期
关键词:蓬溪蜀中世宗

田澍

席氏为明代四川望族。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三兄弟,合称“三凤”,为席氏三杰。在席氏众多英才中,席书更是佼佼者。

席书(1461—1527),字文同,号元山。据清代道光本《席氏族谱》载:其祖先原籍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南宋末年始迁蜀,入籍蜀中遂宁县席家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吉祥镇)。入川始祖为席友轸,至第七世席书,席家人文蔚起,科甲连绵,仕途显赫,望重西川,席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其中,席书为弘治三年(1490)进士,历任山东郯城县知县、工部都水司主事、户部山东司员外郎、河南按察司佥事、河南按察司副使、贵州提学副使、河南布政司右参政、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云南布政司右布政使、福建布政司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兵部右侍郎,累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入祀理学名臣祠,崇祀乡贤祠,归葬蜀中蓬溪席氏祖茔珉水坝。撰有《漕船志》、《鸣冤录》、《元山文集》等。

席书在“大礼议”中的表现是其人生的最大亮点。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于而立之年暴亡,因其绝嗣且无预立嗣子,最后由其母张太后与阁臣、太监联合推举其堂弟、藩王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在世宗登基后,杨廷和等朝中旧臣强迫世宗改称伯父即武宗之父孝宗为父,伯母即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为母,变其生身父亲兴献王为叔父,生母为叔母。对于这一不近人情且无法律依据的主张,十四岁的世宗予以严词拒绝,并以退位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席书和一些中下级官员如张璁、桂萼等人不顾杨廷和集团的恐吓甚至暗杀的威胁,旗帜鲜明地支持世宗的合理主张,这样便出现了“大礼议”。争论的结果是以杨廷和等旧臣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世宗趁势清除旧臣势力,确立了与席书和张璁、桂萼等“大礼新贵”的政治互信,重建了嘉靖政坛新的人事格局,是自永乐以后明代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君臣更迭,成功地完成了新兴势力取代旧势力的历史性转变。嘉靖前期,伴随“大礼议”而来的是明代历史上一次全面的改革活动。席书与张璁等人协助世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嘉靖革新是明代历史上真正的变革活动,其以更新观念、整顿吏治、替换人事为主线,最大限度地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朝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因此,“大礼议”是明代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嘉靖革新的前奏曲,是嘉靖、隆庆、万历改革的起点,其变革余波延至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时代。

席书为王守仁“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德四年(1509),席书出任贵州提学副使一职。在任期间,为了改变贵州文教的落后面貌。席书邀请贬谪贵州的龙场驿丞王阳明赴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特选拔各府、州、县优秀的生员来院学习。每当公务之暇,席书常去文明书院拜望王阳明,两人“论学或至夜分,诸生环而观听者以百数。自是贵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席书邀请王阳明赴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使贵州学子受到“心性之学”的熏陶,亦使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成为明代贵州学术的主流。那些承蒙王阳明教诲的学子,不少人后来成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中坚力量,他们对黔中文教发展及王学在全国的传播,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席书为官清廉,体恤民情,仗义执言,敢于变革。他临终时言道:“自检入仕以来,清慎为国一念,可质鬼神。”又言:“上若问遗言,惟愿亲君子,远小人,审于用舍而已。”生前,郯城百姓为席书立祠用以表彰;卒后,故乡人民为席书建祠以资纪念。清初席腾芳云:“吾家在蜀四百余年,惟以忠厚二字为久远计。”

据统计:明清时期,整个四川席姓进士只有四人,均出自蓬溪席氏。清代四川成都府儒学教授席前业撰道光本《席氏族谱叙》云:“席氏当有明之时,人文辈出,科甲蝉联,文章相业,甲于全蜀,不独一门之庆,实为邦家之光。”由此可见:蓬溪席氏是有明一代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然而,对席书及其家族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亟待开拓。

可喜的是,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胡传淮先生独具慧眼,为了彰明前贤,沾溉后人,便倾注心力,焚膏继晷,编著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具有极高价值,为人们全面了解明代席氏家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书将付梓,胡先生来函索序。我虽与先生素未谋面,但念先生在区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乃不揣浅陋,乐为之序,以示对胡先生的敬重之意。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胡传淮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

猜你喜欢
蓬溪蜀中世宗
蓬溪洞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
“训民正音”创制过程探微
——兼论 “训民正音”创制者之争
登高峰山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
揚雄蜀中遺迹考釋
张丰华辨治蜀中小儿过敏性咳嗽经验
蜀中九日
践行根本宗旨 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陷辽记》中辽世宗祭奠对象考辨
论金世宗的纳谏与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