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邮票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04-29 00:44张欣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我国邮票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异彩纷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邮票是展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本文通过对我国邮票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举例,以此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具特色的众多文化资源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我国 邮票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从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开始,就出现了种类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原始口头歌谣及工艺技能等。中华民族历来也有着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从我国古代《诗经》的采集、整理、传承开始,我们的先民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曾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通俗形象地解释到:

“古琴,是物,它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古琴的制作、演奏技巧、演奏仪式、思想内涵等,才是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所指。”

通过以上生动形象的解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纯的物质载体和呈现形式,而是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表演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具体的人,也不是具体的物,但又离不开人,离不开物。

邮票(Postage stamp)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邮票的方寸空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因此它也被誉为“国家名片”。在一些国家,诸如欧洲的梵蒂冈、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等国,它们发行的邮票不仅作为单一的邮政功能之用,更多的是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者售卖,作为其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我国地大物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浩如烟海,在我国邮票发行史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邮票题材也是屡见不鲜。据笔者考察,早在1959年1月发行的S30剪纸特种邮票中,就出现了剪纸这一目前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身影”。该组邮票选取了骆驼、石雕、石榴、公鸡四个图案,每个图案以不同的底色衬托,以突出票面上的剪纸形象。1962年和1963年,我国又分别发行了三套中国民间舞蹈特种邮票(S49、S53、S55)合计18枚,这套系列邮票将我国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浓缩在了邮票这一“国家名片”中。此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邮票中,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每年都会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邮票,比如1995年发行的中国皮影(1995—9)、1996年发行的天津民间彩塑(1996—30)、2000年发行的木偶和面具(2000—19)、2002年发行的民族乐器——拉弦乐器(2002—4)邮票等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国家名片”的机会更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系列邮票的出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如我国的八大木版年画均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至2011年,我国发行了中国八大木版年画系列邮票,每年发行一种,发行时间跨度长达8年,如此浓重手笔地宣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邮政史上还是第一次,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是八大木版年画系列邮票的收官之笔(2011年发行)。此外,我国近几年还发行了京剧名角、中国传统节日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邮票。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截至2012年底,已有昆曲、京剧、董永传说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登上了“国家名片”。相信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开展的同时,将会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上“国家名片”来展示自己。

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屡次登上“国家名片”,一些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邮票题材,也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突出的是第二轮生肖邮票,生肖邮票是我国邮票的重要题材之一,从1980年的猴年生肖邮票发行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行历史。第二轮生肖邮票从1992年开始发行,历时12年,每年发行一套,每套两枚,其中的不少图案都采用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生肖邮票主图,尤以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为突出。比如1993年发行的鸡年生肖邮票,第1枚面值20分的票面采用的是剪纸图案;1994年发行的狗年生肖邮票,第1枚面值20分的票面采用的是民间泥玩具图案;1999年发行的兔年生肖邮票,第1枚面值50 分的票面采用的是泥塑图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轮生肖邮票中,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多次作为画面主图出现在生肖邮票上。如1995年发行的猪年生肖邮票,第1枚20分面值的票面,票底为白色,图案取材于陕西宝鸡的民间玩具布枕头猪,它的原创者是陇县的陈美娥,后经设计人员稍加处理,便将小猪拱肩、探首、耸鼻、翘嘴等姿态刻划地栩栩如生,肥猪拱门的寓意呼之而出;2001年发行的蛇年生肖邮票,第1枚面值2.8元的票面主图采用了陕西剪纸艺人贾四贵的作品,画面上是一幅相向虬曲的盘蛇图,绿色底衬,黄色蛇身,中间为红色楷书“蛇”字,双蛇簇拥一轮旭日,寓意祥云普照;2002年发行的马年生肖邮票,第1枚面值80分的票面图案选用了宝鸡凤翔县六营村著名民间艺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绘制的泥塑马,这是继1995年陇县民间工艺品布枕头猪被选入生肖邮票以来,陕西宝鸡民间工艺品第二次出现在生肖邮票上;2003年发行的羊年生肖邮票,第1枚面值80分的票面又选用了宝鸡凤翔县六营村艺人胡新明绘制的泥塑羊。画面为白色票底,画面上羊角向后弯曲,呈蜗牛状,色彩艳丽,羊身绘有四瓣染成红色的桂花,寓意羊年大吉。

生肖邮票题材是我国邮票中的重要题材之一,自1980年发行以来,长期颇受各界人士喜爱和追捧,除上述的部分第二轮生肖邮票外,我国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虎、兔、羊等也是通过泥塑、剪纸、民间绘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来表现生肖题材的典型范例。

除生肖邮票外,一些其它题材的邮票主图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来表现邮票主题。如1987年发行的今日农村(T118)和 1988年发行的农村风情(T125)两套特种邮票,它们均为一套四枚的形式,这两套特种邮票采用民间绘画形式表现邮票主题,通过新菜上市、喂牛、看电影等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画面,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我国发行的邮票中,还有许多题材与设计形式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邮票出现。例如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带来的是文化的“十年浩劫”,使我国的民间文化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时期发行的邮票中依然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1973年,我国发行了儿童歌舞(86—90)邮票,一套五枚,这套邮票采用剪纸形式将汉族的秧歌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展现在了邮票中,而这些舞蹈形式目前都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如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2000—6)邮票,这套邮票一组四枚,采用皮影艺术形式,截取木兰一生纺织、从军、征战、还乡四个典型片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木兰戎马一生的故事,而花木兰的传说目前也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当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提出了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是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邮票是展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窗口,相信在上述这些利好政策的推进下,将会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邮票这一“国家名片”。这对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我国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爱国热情等方面,都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邮电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5月.

[2]孙小礼,齐欣,朱效民著.邮票动物园[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3]刘佳维.邮海情深[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1月.

[4]林轩.邮票图说中国民俗[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年1月.

(张欣,1981年生,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分获学士、硕士学位。现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农民画学会理事、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动态》执行主编。)

猜你喜欢
我国邮票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一无二的邮票
邮票被谁拿走了
邮票上的“三月三”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