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子
暑假到了,在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找托管班、培训班时,一位北京妈妈却决定把8岁的女儿送到农村老家去度假。这个决定缘于不久前她参加的女儿的一个班会,班会上老师说,他发现孩子们亲近自然的经验和感受特别欠缺,有的孩子把油菜花认作野花;有的认为花生、红薯长在树上;有的画出的河流是静止的,有的在作文中描写的动植物习性很不着边际……
对此,蓦然想起近年来一个很热的提法——“儿童自然缺失症”。
儿童教育家理查德·洛夫在他《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说:“现在的孩子也许可以和你侃侃而谈亚马逊的雨林,但他们却说不出自己上一次去树林里玩耍是什么时候,说不出上一次躺在草地感受风声、欣赏白云漂移是什么时候了。”
儿童成长怎能和自然断裂?
200多年前,在波兰华沙,尼古拉·肖邦一直为被誉为音乐神童的儿子弗雷德里克·肖邦多病的身体发愁,医生建议说:“能让我们的小音乐家健康起来的最好‘药物,就是去乡村、去田野上生活!乡间清新的空气,秀美的森林,还有那里的粗茶淡饭,都是他最好的‘药物。”听了医生的话,那年暑假,尼古拉把儿子送到了一个农民家里。假期归来,面对皮肤黝黑而健康的儿子,尼古拉和妻子惊呼:“我们的儿子更像一个男子汉了!”而对肖邦来说,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村的虫鸣、溪流、田野给他的音乐创作带来巨大灵感,世界名曲《玛祖卡舞曲》就源于他此段的经历。
回看一代代人的童年生活,不管是平凡人记忆里的池塘、山谷和不拘的田野游戏,还是文豪们笔下的“百草园”、“繁星”和“春水”……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童年快乐都难以和大自然脱钩。接触自然,其实和给予孩子充足的睡眠一样重要。
这个暑假,要让孩子过得有意义,就把他交给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