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档案史料》2013年第2辑公布6组档案史料,其简要内容如下: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园林工作史料/孙刚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的园林工作实行了“普遍绿化,重点提高”和“先普及,后提高”的方针,从恢复走向迅速发展。至1957年,北京市公共绿地面积发展到2643公顷,行道树、河岸树达360多公里,新栽防护林带3条,新辟苗圃、花圃面积发展到432公顷,还组织了机关、学校、厂矿的绿化。本组史料主要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北京市园林工作的总结和汇报等,反映了当时园林绿化工作的具体情况。
1959年国庆绿化工程栽植大树总结/方立霏选编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市园林局实施了一系列的国庆绿化工程,从1958年10月开始至1959年8月下旬,先后完成和基本完成了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15项国庆绿化工程。为了使这些地方更加庄严壮丽,还种植了一些较大的树木,使宽阔的广场、宏伟的建筑和高大的树木互相陪衬。本件史料即是这次国庆绿化工程栽植大树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首次森林资源调查史料选/梅佳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林业保护、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先后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规划工作,使北京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逐步恢复和积极发展。1959年,市农林水利局林业调查队对山区天然次生林进行首次调查,1960年对历年人工幼林进行调查。1964年2月,市农林局根据1959年及196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材料,编写了“北京市森林资源报告说明书”,6月对该说明书进行文字修改后,以“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为题上报林业部。本组史料较详细地反映了当时北京地区森林资源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成就史料(上)/刘静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首都水利建设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水土保持、水电站兴建以及城市供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1949年至1952年重点进行了疏浚河湖、排涝抗旱等工作;1953年积极兴修农田水利,根治和开发永定河;1957年在蓄水工程、水土保持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了蓬勃发展。本件史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的发展状况,并重点介绍了十三陵水库及密云水库的修建情况。计划分两次刊出,此次刊出上半部分。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市农业科技工作史料一组/鹿璐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本组史料包括北京市农业科技工作报告、部分郊县进行农业科技工作简报及1963年至1972年北京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初稿)等,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市发展农业科技工作的情况。
1972~1973年北京市立交桥工程施工文件选/王海燕选编
1960年至1975年的16年间,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与“文革”的影响,北京的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投资比例较低,在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方面形成了一个滞后期。但在技术方面,如在立交工程的设计施工方面,还是有所发展。本组史料主要包括1972年至1973年期间有关复兴门、阜成门、北新安、西大望路、通县人民路、化工路等处立交工程的施工文件。
同时,本辑还刊发了9篇文章,分别是:章永俊的《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营建》、王翔的《水井分布与清末北京城空间选择初探》、张宝章的《巴沟养年别墅考》、大兴区榆垡镇政府提供的《大兴区榆垡镇太子务村武吵子》、朱凤荣的《前门大街》、刘颖、田永君的《通州塔》、密云县档案馆提供的《密云八景浅谈》、王振山的《昔日红色背篓店服务百姓今日层林尽染景富裕农民》、徐开柏的《生态留民营魅力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