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伟
三十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在档案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的人又有多少呢?刘苏就是这样的人。30个寒来暑往,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他像一只永不停转的陀螺,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刘苏要退休了,我帮他收拾办公室的东西,光是他的笔记本就装了满满的一大箱子,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笔记本,记载了他30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翻开笔记本,已泛出点点黄渍的纸上,写满了他收集的资料、采访笔记、考察心得和工作设想。很早就听他说过,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历史档案管理处工作,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他还坚持做档案笔记,将感兴趣的档案内容和全宗号都记下来,以备查考。这些笔记为他后来从事档案编研和展览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听他讲完这些话,我当时就想,他可真是个有心人啊!
刘苏有句口头禅:“人要有梦想,才能有追求。”大学时,他看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版的《历史档案》杂志,很喜欢,就梦想着毕业后也要办一本这样的刊物。1986年,在他进入档案馆的第三年,《北京档案史料》创刊了,创刊号一面世就受到了史学界的肯定。然而,有谁知道,在创刊的道路上他们付出了多少辛苦:几个年轻人经常骑着自行车、乘着公共汽车,四处请教档案界和史学界的专家,有时为了一篇文章、一份史料,他们要到很多地方查阅档案进行考证,往往一个问题弄清楚了,他们也成了半个专家。有一篇“陈独秀被捕史料”,以前的一位北大教授的断句有误,刘苏就一面与陈独秀研究会联系,一面查阅资料,推敲断句,订正了错误。他们就是这样,用“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方法来弥补自身阅历的不足。慢慢的,《北京档案史料》在史学界和读者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们档案馆的编研工作也开始有了一个新局面。
在刘苏身上,我能看到一种忘我的精神。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想在专业上多干点事。在工作上,他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上班时,他抓紧时间干好每一项工作,下班的包里也塞了满满的书回家看。枯燥与寂寞,常常困扰着档案人员,但他却很享受这寂寞中的快乐,以至于他的爱人总抱怨他是“工作狂”。在档案馆展览的筹备过程中,刘苏几乎没有正点回过家。老父亲住院了,工作又离不开,他便每天早早起床,安顿好老人后就赶到单位,晚上再赶到医院照料老人。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他却以一人之力挑起了“忠”、“孝”二字,而这一己之躯又承受着怎样的生命重负。
1998年,刘苏参加“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筹备工作,由于长期劳累,他得了严重的“甲亢”,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他考虑到正是论文征集审阅的关键时刻,坚持不肯住院治疗。局党组知道这件事后,作出决定让他住院治疗。在医院里,他一边适当加大服药量,一边坚持工作。刘苏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他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执着于事业,执着于梦想,他也执着于一种追求。在我们档案馆里,像刘苏这样执着的人还有很多,和刘苏一样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还有马晓真、杨兴民、张小青,为了钟情的档案事业,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在寂寞的故纸堆里默默耕耘;他们在浩瀚的史海中辨伪存真;他们挥洒着青春,奉献着智慧,燃烧着生命。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档案馆才走到了今天,我们的档案事业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致敬!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