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3-04-29 00:45王绯
北京档案 2013年7期
关键词:拉萨西藏

王绯

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成立于百业待兴的1952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国家级勘察设计单位之一。为纪念公司成立60周年,公司征集有意义的照片。我们档案人员积极查找馆藏档案,提供了一批记载着公司几代员工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历程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幅1961年3月西藏拉萨毛纺厂现场设计组进藏时途经昆仑山口时的留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照片上有7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身边树立着的一块标牌非常醒目:“昆仑山口/海拔4700公尺”。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走访了此项目的负责人,已经退休的毛纺专家沈协欣主任,请他为我们讲一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看到这张年代久远、影像斑驳的老照片,沈老非常感慨,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们支援西藏建设的经历。

西藏是我国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空气稀薄,低温缺氧,可耕地仅占其总面积的0.2—0.3%,并且缺油少煤,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十分艰苦。植被仅为绿草,当地牧民主要靠饲养牛羊生活,毛纺织原材料非常丰富。1960年,适逢新中国三年特大自然灾害,是全国人民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党中央围绕着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稳定、服务民生、促进发展,有利于“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抽调了大批干部、职工和物资,支援西藏建设。

为了解决西藏人民穿衣困难的问题,发展特色产业,经中央纺织工业部与上海市委共同研究,决定将上海市毛麻公司纬纶毛纺织厂迁往西藏,将先进的毛纺工业带入西藏,支援西藏建设。我单位受西藏军委的委托,接受了西藏拉萨毛纺厂的设计任务。按照军委的“西藏毛纺厂一定要建好”的指示,我单位派出5名专业骨干,会同上海纺织局及第三毛纺厂的3名同志一同赴拉萨考察,并进行现场设计。1961年3月初,同志们从前门火车站出发,到达甘肃峡东后,改乘汽车,途经青海葛尔木等地,经过了很长的戈壁土路,一路颠簸,历时十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西藏拉萨。

一路旅途劳累,同志们高原反应严重,缺氧、头痛、血压高、吃不下东西,身体和心理都经受了极大的考验。大家不顾身体的种种不适,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在西藏军区生产部会议室里,他们听取了西藏军区谭冠三政委、生产部洪流部长、秦卓然副部长等领导的意见。毛纺厂初步选址在曲水。谭冠三政委指示:“为满足西藏人民的需要,西藏的轻工业一定要快速发展,在西藏搞厂子一定要搞好。”由于曲水当地燃料极其缺乏,项目用煤需要从土门格勒运来,运输非常困难。若以电代煤,需要利用羊八井水电站的电能。可厂区离变电所有6公里路程,线路损耗较大,每年工业区就需要多支出电费5万元,若算上整个工业区用电,线路损失将更大。另外,关于防洪堤的加固问题:由于西藏高原地形过高,且崎岖,夏季多为地方性雷暴雨。附近的德弄曲河洪水位比厂址高出50公分,虽此地并未被淹过,也需加固附近防洪堤,需要大笔经费。综合当地各种自然条件因素,沈协欣主任将项目组的意见向军区首长、生产部首长和计委领导作了汇报,请军区首长考虑。

经过多方面考察,反复研究、协商,最后,军区领导决定将毛纺厂建在林芝县八一镇。当地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我单位现场设计组的同志们与工程建设者们一同驻扎在现场进行现场设计,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当他们返回北京时,人瘦了许多,黑了许多,家里的小孩子就像见了生人一样跑开了。

在设计中,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人员根据西藏拉萨地区的建筑材料情况及基建施工力量,对厂房建筑采取气楼式土木结构。为了节省资金,在厂房柱子上,进行了比较,由于钢筋混凝土柱子比素混凝土柱子造价贵三分之一,且多用钢筋11吨,其坚固程度两者相仿,因此决定采用素混凝土柱子。为节约燃料,利用日光能,洗净毛经过脱水后,均运至晒毛厂晒干。生产及采暖每天需要消耗煤15吨,经过采取洗毛后晒干等措施后,节省了用煤量,将每天用煤量降至12吨。新厂房占地10355平方米,一期工程包括生产厂房、锅炉房、机修间、厂区道路管线等。二期工程包括机物料库、成品库、托儿所、食堂、生活区浴室等。对于工业区的总布置问题做了精心的规划,为将来发展留出余地。规划出将来发展要搞精纺厂、绒织厂、针织厂。生活区考虑得也很周全,设有小学、中学、俱乐部、医院、银行、百货公司等。考虑到当地生活条件艰苦,运输不便,军领导特别指示厂子要自力更生,在厂区附近搞几十亩菜地,以解决职工吃菜问题。

此次上海迁藏厂的规模为840锭粗毛纺织厂,主要设备由上海老厂调拨,主要包括洗毛联合机、环锭细纱机、染整设备全套、梳毛机、织机等。根据迁藏设备的机器性能及西藏地区羊毛质量情况,确定该厂产品规模为每年生产女工呢78799米、制服呢230295米、大衣呢232003米、素毛毯77717米,共计763864米。不计由上海调拨,新添机器按1960年出厂价格计算,总投资1879290元。中央纺织部另批给水泥500吨。1965年,项目正式投入生产,由上海老厂调入西藏的援藏工作者就有622人,可想而知,这批援藏工作者为了西藏的建设克服了多少困难啊!真可谓是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啊。

这项工程成为了西藏现代毛纺织工业的开端,填补了西藏无现代纺织工业的空白。对拉萨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纺织工业部多次派专家去西藏林芝毛纺厂调查研究,为了增加该厂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为企业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改造方向。并多次安排该厂职工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西藏林芝地区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毛纺业基地,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祖国的雪域高原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有西藏人民的辛勤劳作,更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无数援藏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谈到西藏的巨大变化,沈协欣主任无比自豪地说:“援藏干部虽然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经过雪域高原的历练,同志们在奉献中收获了对人生独特的感悟,充实了自己的人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作者单位: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图书档案馆

猜你喜欢
拉萨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拉萨舰,入列
我们一起去西藏
Aresearchon lexical density-acase stud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papers
拉萨姑娘美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