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中国古代帝王有许多画像流传于后世,在现存的皇帝像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总共有13幅画像流传至今,可是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画像奇丑无比,额头、下巴、两颊突出,立眉深目,隆鼻如蒜,拱嘴如猪,脸上布满了麻点。这类画像多达11幅。(如下图左)。一类画像面庞丰圆,身着龙袍,仪表不凡,亲切慈祥。这类画像总计2幅(如下图右)。到底哪一类画像才是真实的洪武大帝呢?至今史学界莫衷一是。而高中历史教材中这两幅图都曾使用过。
在《朱元璋画像》(《菽园杂记·卷十四》)“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召集画工为皇帝画画像,大多(画工)画出来的都不合圣旨。有位画工写生本领最高画得很像,自己认为(皇帝)见了一定会奖赏,等到进宫给皇帝看,也不合适。一位画工却揣摩出了皇上的心思,形像有一点相似,再把容貌画得雍容端庄敬献给皇帝。交给皇帝看,(皇帝)非常高兴,诏令照这幅画画若干幅赐给各诸侯王。原来皇上的心思(想法)早已存在,只是其他的画工不知道探知罢了。说白了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写实画实在是有伤大雅,连朱皇帝自己在心理上也难以接纳。于是聪明的画师就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来了个神似而形不似。使朱皇帝迅速脱胎换骨,蜕变成慈祥和蔼的帅皇帝了。那么,从这篇文章推理,图一中的朱皇帝应该是画家写实的作品。而图二则是聪明画师为保全性命美化的结果。
那么,这种说法真实可信吗?让我们先看看前人的说法。明代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记载“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而《明史·太祖本纪》,朱元璋“资貌雄杰,奇骨贯顶。”,试想,“奇骨贯顶”还能有多好看吗?看来前人记载也各不相同。而建国后,明史专家也观点不一,吴晗在撰写《朱元璋传》时干脆把两种不同的画像都是用上。
那么,为什么会流传两种风格迥异的朱元璋画像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众所皆知,朱皇帝一生经历坎坷。在称帝之前,曾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可谓真正的社会最底层。而之后他又登上金銮宝殿,成为九五至尊。画家根据朱元璋生前的经历,发挥想象,把长脸丑相象征着贫贱卑微,而圆脸则代表了富贵,天子。
(2)满足了后人对朱元璋专制性格的理解。我们都知道明代这位开国之君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上任不久就出现了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并借机废除了丞相,并告诫后世永不设相。这样一个专制独裁的君主必然在思想舆论上也体现出霸道的一面。民间流传的“淮西妇女好大脚”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这样的传说(类似《朱元璋传》(《菽园杂记·卷十四》))“相传朱元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其画像。第一位画师,画得惟妙惟肖,朱看后,龙颜大怒,画师被砍脑袋。第二位画师被召,画得更加用心,但同样被拖出斩首。第三位悟出了前两位被杀的奥秘,只是脸型轮廓有些像,但却画得满脸和气,又显得威严沉稳。朱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根据这个传说,当然会出现俊丑两类像。
(3)在历史上,对朱元璋争论较大。在官方史书中朱元璋是一个几乎完美的皇帝,他勤政爱民,生活节俭。就连清朝的康熙帝也高度赞誉他。可是在民间,朱元璋却劣迹斑斑。比如“火烧庆功楼”,大肆杀害开国功臣,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民间流传的“淮西妇人好大脚”“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是最好的解释。对正史和野史的两种评价,出现了两种形象。即长脸丑相对应民间的,圆脸俊相对应了官方正面形象。
(4)神化封建王权的产物。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权神授”的说法,皇帝生来就有着显赫的出生和不同寻常的异象。大凡每位开国之君都有不少神道之说。他们企图借助神力,粉饰自己,宣传皇权的神圣性,迷惑民众,巩固统治。相貌就是大肆张扬的其中之一。
为了登基,朱元璋开始打造舆论,而出生贫寒的他在出生上没有任何可宣传的地方,于是他的谋士就在相貌上大做文章。首先为他塑造真龙天子的形象。龙长着一张长脸,于是他们便把朱元璋的脸部拉长。龙长着圆眼深目,于是便把朱元璋的额头加高,让他的眉眼挑立、眼窝下陷,形似龙眼。龙身上长满了鳞片,即使是龙转变成人,也不可能鳞片尽退,于是人们在朱元璋的脸上点满了麻子。龙的这些特征移植到朱皇帝的身上,于是便出现了脸部狭长、立眉深目、满脸麻子的形象了。但是伴随着皇帝宝座的逐渐稳定,朱元璋逐渐开始感觉没有这样的必要了,于是又逐渐恢复了和蔼慈祥的面貌。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幅画像其实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在皇权文化的规范下,以“天赋神权”“天人感应”为思想指导,对朱元璋赋予了许多主观上的想法。宫廷画家美化他,而民间画家用画面语言来表达对朱元璋残暴、专制的不满。所以任何一类绘画都只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其实也没有必要去过分纠缠于谁真谁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