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多思,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启发多思教学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语文教师在采用启发多思教学时应注意:
(1)教师要善于学前导思,通过课前预习设计出巧妙有趣的问题,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2)教师要善于学中激思,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辩,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让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想让学生思,必先让其生疑。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规律:在上新课时我由题目入手,我会问学生由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从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教师在课堂生疑激趣讲授中,由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启发学生思维。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我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①分角色表演法。就是模仿课文某种情景,让学生担任其中一定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经历与内心活动,启发思维。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是其中比较好的形式。学习《赤壁之战》时,我把学生分成两方:一方代表曹操,一方代表东吴。让一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要对方解答:“我方如此如此做,你方准备怎样应战?为什么?”另一方则根据课文内容找出应战的方法并解释其根据。哪些双方互问互答,全班学生俨然是小小军事家,共同投入到“作战”的指挥当中,个个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势。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解答颇具新意。②留白探讨法。在课堂上不把教学内容全盘托出,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空白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可能的结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创造力。③榜样示范法。教师或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的方法、技艺,使学生看到榜样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学到如何发挥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技法。④问题转化法。当学生解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把原问题变化成另一个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利用解决原问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如何变化,而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允许学生变化出不同的问题,找出不同的答案。大家再一起进行讨论与评价。学生在新、旧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潜在的创造力迸射出火花。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适时总结不同的方法应用与教学之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抓住时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①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②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③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像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师要善于学后拓思,不能让学生认为一节课结束、一篇课文学完就是一个终结,要让学生养成课后、学后拓展思维,适时总结的好习惯。当然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很重要。教师通过简单的几个小问题,小练笔,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反思运用。比如:我在教授《凡卡》一课时,文章结尾部分写了凡卡寄信的情景,并以“美梦”结束,暗示了他希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给人以“曲虽终情未散”之感。学习本文之后,让学生进一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本课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异同,可以从故事情节表达方法结构安排作品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找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比较阅读中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启发多思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时,才能更加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