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摘 要:如何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研究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尤其是问题习惯的培养策略,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提倡通过不断肯定和赞赏学生成绩的刺激,进而获得良好问题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问题习惯;动机;强化;疑惑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无论是教材编制的体例,还是各级对教师教学法的培训,都突出学生为课程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就是说自身学习习惯不佳。如此一来,学习主体的习惯成为教学活动有效,乃至高效的条件。
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阅读的习惯、总结归纳的习惯、获取信息的习惯、交流心得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有疑必问的习惯等等。于主动式学习相关的各种习惯中,我重点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习惯。
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问题几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引入问题创设情境,到问题提出进入探究,再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在一种存疑,释疑的心理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富有个性的主动学习,必须重视学生提问题的习惯。
一、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
教师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感受。在这种情境下进行提问与回答,交流与探讨、碰撞与共识,才能使课堂真正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然而,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解答时不热情或敷衍了事,或遗忘解答,并没有把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跳动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并善于引导。
二、激励学生的提问欲望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表扬等赏识性行为,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心理研究表明,潜在的动机要通过个体实践不断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学生常常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由此得到一种满足。获得是一种动机,满足则是一种奖励,通过“暗示—惯常行为—奖励”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习惯。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惑问
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置问题,于关键处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形成矛盾,甚至人为制造矛盾,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以完成问题的解决。
四、问题的设置应该有梯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学情,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问题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知识水平做出解答,起不到问题设计的目的。所以,设置的问题应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在不断获得满足中体验个体的成就感,强化这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建立教学常规,通过暗示,表扬、鼓掌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答案对错,都要善于保护回答问题的热情。多肯定,少指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