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春娜
摘 要:自古以来,写文章就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这豹尾就是指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有利、刚健。其实,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该如此。我们知道课前导入与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如果说一堂历史课的导入和教学过程都相当不错,而结尾却显得匆忙、邋遢、松软,这无疑会影响整堂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对下一堂课的开头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中历史课堂的结尾应该有一定的艺术含量。教学实践表明,如果一节课的结尾具有艺术性,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具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还能帮助学生总结消化整堂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历史课堂;艺术;结尾;画龙点睛
历史课堂的完美结尾,不仅可以使教授的知识得到概括、深化,还可以使整堂课的教学结构更为严谨,甚至可以让学生流连忘返,深深陷入历史的无穷魅力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但若结尾是草草收场,不仅让整堂课功亏一篑,还会让历史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无趣,厌倦历史,从而消极学习,产生严重的后果。历史是一个民族精髓文化的体现,它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学生追根溯源的有力跳板,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最佳途径,这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的。因此,历史教师需创造和预设余音袅袅、画卷书香的历史气息,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美感,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带着一种自豪、好奇的心理下课,这样就会让学生依依不舍,并且期待着下堂课的到来。历史课的结束形式是缤纷多彩的,但是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形式结课,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保持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文化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要遵守五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无论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采用哪种形式,其论据和论点都必须是科学、合理的,绝对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还要正确、客观地阐述评价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要以坚持以唯物论的观点来讲授历史,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不能因为学生的猎奇心理,只讲新奇,甚至在原有的历史事件上添油加醋,擅自篡改,这样是极为危险的,也是不科学的。
2.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原则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助力。由于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所以每个学生都具有异样的个性色彩,同样兴趣也具有相应的鲜明个性色彩,正是因为这样,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多样性。缤纷多彩的,而不是一味的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即使下课了也能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被动地去学习。
3.突出难点和重点的原则
一个民族的历史绝不是一两堂课能讲完的,一味地、全面地讲授,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吃力,随之产生厌倦感,所以在讲课过程中突出教材中的重难点极为重要。重点是历史教材中最为关键知识,只有让学生理解了重难点,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迎刃而解;难点则是历史教材中相对复杂、抽象、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历史知识。教师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就解决。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哪种形式的结尾都应该让学生引起注意,突出课堂讲授中的重难点。
4.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带领他们从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这不是一种简洁的重复,而是另外形式的升华,因此,课堂结尾环节绝对不能停留在形式上。高中历史课堂结尾不仅要呈现多样化,还要在结尾的同时揭示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形成一个有线条串接的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记忆,拓展学生的思维。然而,教师除了要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智力外,还要注意历史教学所蕴含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结尾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来解决问题,从而把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转变为能力。
5.量力性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尾形式虽然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结尾形式都适合课堂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尾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水准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来决定用哪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若是一味地追求远离实际的猎奇艺术形式,不但学生接受不了,还会对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相对应的结尾形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多采用明确任务式、练习式和回应式等,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则应多采用迁移式和归纳串线式等。不同教材、不同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结尾的优化设计自然不相同,因此教师在选用结尾形式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三种方式的结尾艺术
1.课件式结尾
目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广泛运用在各大高校的教学中。课件式结尾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尾形式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运用课件对整堂课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小结,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各大高校的排课表,我们知道高中历史课是不会安排在上午第一节课的,而经过几个小时的学习,学生的精力有所消耗,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学生情绪或者大脑疲惫的现象。若是所上的历史课内容平平,中间过程极为平庸,结尾也马马虎虎,这将会加剧学生疲惫的现象,但如果历史教师在做课堂结尾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不仅会提高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课件中展现的动态画面以及轻松音乐,不仅能帮助学生放松情绪、调节身心,还能促使学生回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帮助记忆。例如,在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见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章第一节)一课中,在用课件总结时,我们不能大段大段地将“诸子百家”所主张的思想呈现出来,这样不仅达不到帮助学生记忆的效果,还会让学生因为感觉内容文字太多,而选择放弃记忆,毕竟高中生的学习量是相当巨大的。我们可以用一些历史照片以及涉及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影,来呈现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少量的时间放映《墨攻》中的某段电影片段,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毕竟书本上呈现的“百家争鸣”,远远没有眼睛看到的来得直接。在总结的同时,还可以配相应的音乐,营造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让学生感受到“百家争鸣”所带来的影响,在画面与音乐两者结合的同时,再呈现相应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深深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施加背诵的任务量。
用课件式的结尾,不仅显得整个教学过程有结构性、层次性,最主要的是带着学生重新回顾了一遍所讲授的内容,还能更加明显地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习历史,记忆历史知识。
2.交流式结尾
学习历史不仅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认识,也是一个从了解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从而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学生学会同他人交流,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一件的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定是相同的,加强学生与其他拥有不同看法学生的学习交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给出史学家对历史的总结,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是极为不明智的行为。历史课堂的交流式结尾,不仅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及时消化课堂讲授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同上,第二章第七节)一章时,这一章与宋、明两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介绍宋、明两代历史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好奇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是简单式阐述能达到的。我们可以先通过让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总结本课中所讲授的内容,说出宋、明理学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造成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对比记忆,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3.组合式结尾
组合式结尾是将多种结尾形式有机组合的结尾方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预设组合方法,也可以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组合式结尾相对其他结尾方式,不仅方式上更加丰富,而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在选择这种结尾方式时,一定要掌控好,否则容易画虎反成犬。
三、艺术结尾的几种方法
1.制造悬念
一堂历史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总结知识,然后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设置一个悬念,在学生最想猎奇的历史事件处戛然而止,这样就让学生带着一种遗憾、好奇的心理去期待下一节课,而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艺术结尾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比赛竞争
高中时期的学生特别好强、好胜,良好的竞争环境与鼓励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步,并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历史课堂剩余不多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提出基础、重点的知识,采用计分的模式,组织学生个人或分组抢答,每个月累计一次,然后给予那些表现好或者回答好的学生及小组适当的奖励,从而让整个班的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竞争中,而在学生参与抢答的游戏中,知识早已在无形之中就刻印在其脑海之中了。
3.游戏趣味
一堂历史课,应该尽量避免长篇的阐述,要达到少讲、精讲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虽然历史事件数不胜数,但是仍旧可以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对于一些可以以游戏模式来总结的课程,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例如,可以采用古代“击鼓鸣冤”的模式,来构建抢答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玩得开心、学得开心的效果。
4.列表归纳
在讲授的课堂内容中,可以尽量将文化类知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指图串讲
图片是最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所以可以用图片表现讲授内容的前提,尽量收集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形象化、生动化地总结所讲内容,还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6.讨论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之前,教师可以拿出一定时间,提出一些难度相对适宜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小结,然后一一展现,让小组互相评价各自的总结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这样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还加剧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互动。
7.音乐总结
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容易产生疲劳的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调节,在结尾时,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放松下来,同时缓慢地展现所学内容的总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动画播放
随着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选择用课件上课的教师越来越多。在新知识讲授结束后,可以用与相关讲授内容有关的影视片段或者动画片段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接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艺术结尾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效率以及增加学习兴趣的手段,为了达到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艺术结尾,但是不能为了艺术结尾而结尾,这样就本末倒置,也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使用艺术结尾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同时也要对历史了如指掌,只有自身具有艺术气质,对历史事件信手拈来,才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学生想要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阐述和总结,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各种各样的艺术结尾,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艺术结尾所驾驭。
参考文献:
[1]杨小峰.高中历史教学结尾艺术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
[2]李勇智.历史课结尾艺术举例[J].河南教育,2012(7).
[3]黄丽.小议高中历史课中导入和结课的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