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章维
语文高考试卷中,有时出现评论类试题。评论类试题一般在两大类试题中出现,一是现代文阅读题,二是语言运用题。
既然是评论类试题,当然是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某个问题”不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要准确评论,就需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即需要严格审题。面对这类试题,学生常见的问题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评论,觉得可以评论的角度太多,但是对这些角度又都没有把握。这个现象的本质其实就是审题的问题。只有认真审题,弄清答题点和试题所要求的答题形式,才能对试题内容作出准确的评论。
我对近两年的部分高考试题和地方检测题做了一个梳理,对评论类试题作出一个大致归类。依据这个归类,我谈谈语言运用题中评论类试题的一些解题方法。
一、文学类
所谓文学类,是指试题内容与文学作品或者作家有关。这类试题一般与学习过的课文有关,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不熟悉课文内容,他就没有办法做这类题了。所以这类试题对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认真学习课本,也是有帮助的。
下面分析两个文学类试题,探索解答这类试题的一些规律。
1.(2012年湖北省高考题)下面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两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两人的反应“惊”“笑”二字予以点评。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审题:找出题干中对回答问题有影响的词语,体会题干中隐含的答题点和答题形式。分析题目可以看出,“惊”和“笑”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动作行为,这个动作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那么“惊”和“笑”这些反映心理的动作行为应该表现出他们二人的性格特点。我们点评“惊”和“笑”的什么呢?就是点评这两个字表现了林黛玉贾宝玉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个角度去点评这两个字表现二人的性格特点呢?题干的要求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表达效果”是什么意思?它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即属于什么描写方法;二是这种描写方法描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表达方式看,运用“惊”和“笑”属于动作行为描写,也可以说是情态描写。从这二字所表现的性格特点看,“惊”是情绪不大外露的面部特征,“笑”是情绪外露的面部特征。从“惊”可以看出林黛玉性情压抑,性格属于内向;从“笑”可以看出贾宝玉性情开朗,性格属于外向。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表现出因寄人篱下而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惊”字也应该表现她谨慎小心的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全文表现了贾宝玉坦直率真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笑”字也应该表现他坦直率真的特点。这是人物性格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审读题干,从“宝黛初会”可知,题目中引用的描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在他们这次见面之前,《红楼梦》还讲述了一个“木石前盟”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必定要前后照应,“宝黛初会”就是照应了“木石前盟”。这是情节方面的问题。
人物与情节都是小说的要素,扣住这些要素来回答问题,是符合小说文体特征的。我们仔细审读了题干,又扣住了小说的要素,就可以给出答案了。命题人给出了本题的参考答案。
①通过情态描写表现性格:“惊”表现黛玉内向,小心谨慎;“笑”表现宝玉外向,坦直率真。②照应“木石前盟”传说,暗示两人心有灵犀,为后文张本。
我们再分析一道题。
2.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个胜利者,有人说他是一个失败者。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①观点鲜明;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洁连贯。
表达看法,当然就是评论。如何评论呢?第一步当然还是仔细审读题干。题干中提出了如下内容:评论的对象——桑地亚哥;评论的内容——桑地亚哥到底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而题干中的要求,前两点是硬性的:“观点鲜明”暗含有答题的程式,是先提出观点,后加以论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则是要求在论证中必须有排比这一修辞手法;这道题对答案没有字数规定,但“语言简洁连贯”暗示不能长篇大论,论证部分用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就够了。这样答案可以表述为:
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者。生活孤独但他精神坚韧,环境恶劣但他勇气倍增,鲨群肆虐但他不屈不挠,表现出精神强者的不可战胜。
以上只是答案示例,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其它答案亦可。
通过对以上两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解答文学类评论题的一般思路。
(1)首先要充分调动对试题所涉及的课文的回忆。如果本来对课文一无所知,是没有办法做这类试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学习课文,复习的时候认真复习课文,总而言之就是要回归课本。
(2)认真仔细地审读题干,找出题干中的答题点,扣住答题点来回答问题。
(3)明确试题所涉及的课文的文体,扣住文体特征答题。这类试题涉及的文体一般为小说,那么要考虑从环境、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等方面回答问题。
二、时事类
评论类试题中的另一类试题是时事类试题。这类试题跟文学类试题比较,最大的不同是,文学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本有关,是学生学习过的,而时事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课本无关,学生在做题之前可能完全不知道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文学类试题跟时事类试题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要求评论。时事类试题与文学类试题的异同点,决定了时事类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法。
下面分析两个例子。
1.对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至少两点,语言流畅,不超过60字。
北大“举孝廉”
最近,北京大学宣布2012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这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举孝廉”。汉时选拔人才,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举孝廉。
试题中的材料与课本无关。学生也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件事。现在试题要求就此材料发表看法,其实就是对此事件进行评论,如何评论呢?
首先,我们要遵循评论的一般规则,就是“打破碗说碗,打破碟说碟”,即“就此论此”,要你评论什么你就评论什么,不要东扯西拉;尤其受答题字数限制,你更不能东扯西拉。
然后认真仔细审读题干。“任选一个角度”,但是材料的内容较多,比如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问题、录取分数线的问题、全年级前5%以内的问题、学生要孝敬父母的问题等等,应该选择什么角度来评论呢?当然是选择最好的角度。那么怎样的角度是最好的角度呢?我们就要考察材料的重点是什么。扣住材料的重点来评论,就是选择了最好的角度。这则材料的标题中有“举孝廉”,那么“举孝廉”的问题就是这则材料的重点,扣住“举孝廉”的问题来评论,就是选择了最好的角度。另外,“观点明确”“理由至少两点”“不超过60字”,这些都是重要的答题点。
最后是形成答案。形成答案一定要牢记“就此论此”的原则,并扣住每一个答题点。
这道题的答案可以表述为:
(1)我赞成北大“举孝廉”。孝敬父母及长辈的风气淡化乃至丧失,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北大此项新规,对提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或者:
(2)我认为北大“举孝廉”不恰当。“举孝廉”无法量化标准,可能助长歪风邪气;变相鼓励家长孩子搞形式主义,鼓励学生造假。
答案只要符合“就此论此”的原则,扣住“举孝廉”这个重要角度,扣住所有答题点,就都是好答案。
再分析一个例子。
2.针对下面的新闻写一条微博,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答这道题,脑子里首先要确定“就此论此”的原则。我之所以一再强调这个原则,是因为太多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喜欢东扯西拉。
然后确定评论的角度,也就是找出这则材料的重点。仔细审读材料,可以看出陈光标的核心意思是“只要高额交费就可以降分上名牌大学”,那么应该就“只要高额交费就可以降分上名牌大学”发表评论。
仔细审读题干,找出答题点。题干中的“观点鲜明”“不超过60字”是重要信息。
最后形成答案。答案可以表述为:
(1)反对该建议。如果名牌大学不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穷人家的孩子“有分没钱莫进来”,将是更大的不公平。
或者:
(2)支持该建议。富家子弟多出的学费可以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当然降分不能太多。
下面归纳一下做时事类评论题的答题原则与思路。
(1)就此论此,一定不能东扯西拉。
(2)仔细审读题干,找出答题点。
(3)扣住答题点,就此论此,形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