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玉巧用他山石,不为羁縻但求新

2013-04-29 07:24刘永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科文本理论

刘永康

李华平教授洋洋洒洒上百万言的鸿篇巨制——《语文科文本解读学》终于付梓问世了,可喜可贺!建立语文科自己的文本解读学,这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它很少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又要求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为用。据我所知,此书从孕育到撰稿出版,长达整整十年的时间。我不禁联想到张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那是“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又想到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想,李华平教授和他们何尝不是一样的痴情、一样的执着、一样的艰辛?我坚信,这得之不易的学术专著一定会如磁铁石吸铁一样,把读者的心给紧紧地粘住。

语文科的阅读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场戏,它在语文教学中所花去的时间和精力较之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无疑是要多得多。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深受着阅读教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也差不多是在阅读教学的带动下进行的,许多时候是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的。可以说,阅读的本质就是文本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科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是文本解读的教学。语文科的文本解读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理论,高师语文学科教学论的教材和语文杂志中关于阅读教学研究的内容就含有不少文本解读的因子。但是,这些理论应该说还处于亚理论层面,差不多是借用而不是化用,未能产生语文科文本解读自身的概念系统,因而未能形成专供语文阅读教学使用的文本解读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从论著理论板块形成的内在联系、理论的独创性以及理论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对此书进行审视与评介。

首先,从理论的内在联系上看

《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全书确立了三个中心概念:“语文科”“文本”“解读”,这三个概念是全书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支撑点。对这三个中心概念的思想内涵和外延,本书揭示得十分准确,阐发得十分明了透彻。全书紧扣这三个中心概念,在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这三个主要领域展开研究行为,透过纷纭复杂的语文科文本解读现象,多方面地、深刻地阐释了文本解读的本体、规律、对象、方法、成果表达、学术追求以及中、高考赋予语文科文本解读的特殊要求……所有的内容又聚焦在两个字上——“打通”。正如李华平教授在书中所言:“通过打通重重障蔽,重新建立在历史空间中原本就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显现出深藏于语文阅读教学背后的心理与规律,创辟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话语空间。这个话语空间,自明自律而又充满张力:‘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求末。”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书的布局可说是大开大合,不蔓不枝,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虽则是洋洋洒洒上百万言,却也称得上是无水分可挤的干货,句无可削、字不得改。阅读本书,就要从上述内容的有机联系中去把握一个严密的完整的语文科文本解读理论体系。

其次,从理论的独创性来看

《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堪称国内首创的一部系统完备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专著。

本书文本解读的指向是“语文科”,这是有的放矢。它针对性、实用性极强,分清了语文科文本解读与非语文科文本解读的界限。文本解读的指向定位在语文科,就注定了这样的文本解读一定打上了语文教育的烙印。即语文科的文本解读就必须考虑语文科的性质、功能、目标对文本解读的规范,必须受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各册、各单元、各篇课文自身的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教学的环境条件、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制约和影响。本书正是考虑了这些因素,确定了语文科文本解读学的研究对象:(1)语文科文本的构成、特点与分类;(2)语文科文本解读的实质、特点与角度;(3)语文科文本解读的规律、原则与方法;(4)语文科各类文本解读的实践规律与要求。

这些使文本解读真正具备了语文科专业化的特色,从此,语文科的文本解读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关于做学问,苏轼推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李华平教授精于此理,他有海纳百川贯通古今的胸怀,兼容并蓄拥抱世界的气度。为研究语文科文本解读的理论,他大量地收集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在领悟要义、识别真伪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科学的研究,得出可供语文科文本解读实施和推广的理论成果。正如作者所言,这些理论成果使得“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从学科范畴来说,打通了学科学术研究和语文教学研究的界限”,“打破了大学与中学、教育界与思想文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提倡多学科的合作”。“根据中学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质与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的转换与创造”。本书,确实借助了哲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文章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构建语文科文本解读学。这种构建不是一种简单地照搬,而是一种化用与融合。我们不难发现本书与以往各色各样文本解读的源流关系,它是从古今中外的文本解读理论中脱胎而出的。比如本著作涉及的文本解读技法——“阐释的循环”,作者不仅借鉴了刘勰《文心雕龙·章句》、《鬼谷子·反应》、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等古今著作中的思想观点,还借鉴了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哲学解释学的代表伽达默尔等哲人的思想观点。其实,关于“阐释的循环”,周振甫《文章例话》中的“回环解释”(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12月版)、曾祥芹主编《阅读技法系统》中的“回环解释法”(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都是这方面的文本解读的专论。但是,本著作中的“阐释的循环”并没有原封不动地复制以上各种思想观点,而仅只是有上述各种思想观点的基因而已,或者说是上述思想观点结合产生出来的“混血儿”。作者从上述这些思想观点中派生出了循环解释的四种有效途径:(1)局部与整体的循环阐释;(2)文本与作者的循环阐释;(3)文本与文体互释;(4)文本与语境互释。这些有效途径便成了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循环阐释的遵循。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和思考的细密,看出作者在学习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对前人成果的超越与突破。“攻玉巧用他山石,不为羁縻但求新”。《语文科文本解读学》确实继承发展了以往各色各样的文本解读理论的精华,甚至超越了这些文本解读的思想高度。以质的飞跃使文本解读发展史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突变。

这部著作的创新还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研究领域的拓宽,开辟了文本解读研究的新天地。以往的文本解读大都只关照文学文本。本书不仅详细地研究了文学文本的解读,而且用大量的篇幅来深入研究实用类、科学类文本的解读。无论是哪一种文本解读的研究,其观点、角度、材料乃至语言,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还把研究的触角伸进了中高考阅读题型命制与解题范畴。其中,“文体成果的解读与表达”也是作者开垦出来的处女地。

最后,从理论的实践意义看

作者对语文科文本解读的认识很深刻,因而其理论的抽象程度自然就很高。本书十分注重对语文科文本解读现象作鞭辟入里的理性思考,摸索实施文本解读中带规律性的东西,重在一个“论”字上,学术性很强。但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十分明确:用它来指导语文科阅读教学的实践,不仅要有的放矢,而且要矢能中的。李华平教授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热切的实践情怀。多年来,他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一直坚持“眼睛向下”,密切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为了应对中学语文教师“理论无用”或“理论难用”的质疑,他长期坚持用自己研究的理论去设计教学,直接给中学生上语文课,让中学教师来观摩,这对中学教师运用先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这种经历也决定了他研究语文文本解读,绝不是只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他把对文本解读的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的实践指导结合得十分完美。应该说,这部《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色彩,它是一本应用理论学,突出强化了指导语文科文本解读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这方面的研究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把对文本解读技法的研究作为本书落笔的重点。文本解读技法是最富有操作性的理论,有了这种理论,才能提高指导文本解读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本书把文本解读技法的研究作为重中之重,用浓墨重彩来描摹绘制。具体说,该书第八章、第九章分别从整体把握到细读两个方面直接研究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第十章、第十一章是对文学文本解读的研究;第十三章是对实用类、科学类文本解读的研究,这是针对语文科阅读教学中各类文体文本解读的特殊方法进行研究。本书针对性、实用性极强,语文科文本解读教学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从本书获得具体方法的有效指导。

(二)紧扣“语文科”特点,以“正确、有用”为标准,对古今中外文本解读的方法加以识别、筛选、加工、改造,创造出适宜于语文科文本解读教学的新方法。在李华平教授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问世之前,语文科的文本解读教学一直缺乏系统、完善、科学的语文科专业理论作为指导,语文科的文本解读就只能在昏暗中苦苦摸索。李华平教授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为语文科文本解读教学提供了一盏指路明灯。面对古今中外众多的文本解读方法,他在识别真伪优劣的基础上,紧扣“语文科”的特点,以是否“正确、实用”为标准,对以往的文本解读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大刀阔斧地筛选和加工整理。具体说,该书第八章、第九章共研究了23种从整体把握到细读的文本解读一般方法,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又研究了各类文体文本解读的特殊方法。这些方法首先避免了以往文本解读方法上存在的弊端。比如第八章研究的八种阅读技法都着眼于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整体把握,避免了前面所言:古人在文本解读中“摘句”、亦即是断章取义的片面性弊端。以上内容还强调文章的妙处贵在读者的自得,如食品甘味,衣服轻暖,各自领会,难以告人。特别是“文本解读的入和出”部分,很好地表达了“得意文中,会心言外”的思想,这就避免了古人解读文本“嚼饭喂人”的弊端。“一元解读与多元解读”、“诗意的体谅与质疑”等内容告诉我们:诗书的内容很难从一个方面说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一己有所见,硬是要天下人都受我的心手所限制,那是不科学的。这就避免了古人解读文本“未免拘执”的弊端。其次,本书涉及的文本解读技法有的从正面指示学生该怎么解读文本,有的从反面告诫学生不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全部技法均适宜于语文科的文本解读教学,可以拿来就用,吹糠见米、立竿见影。

(三)作者对文本解读方法的研究部分,做到理论引路,教例示范。如同本书其它部分一样,这部分虽然抽象化的程度很高,但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佐之以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这是本书在文本解读方面最具实践意义的体现。本书的主要阅读者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各级各类语文教研员以及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对于缺乏足够教学经验的一般教师和几乎没有直接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由于他们不完全或还没有具有足够的感性认识,这种抽象化的结论则无法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他们需要的是对文本解读的具体教学行为方式的指导。他们的认识至少要从“经验理性”这一低层次理论认识开始,而不是直接进入理性思辨。从这个认识出发,本书联系了大量的文本解读的教学现象,对成功的以及失败的教学案例作了深入地剖析。这些教学案例既是理论体系的体现物,又可作为理解接受理论的桥梁,同时,成功的教学案例还是实践的理论和获得文本解读能力的范本。这样编排内容既不降低本书的理论高度,又能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为学生打下今后长足发展的扎实基础。

总之,从理论的内在联系、理论的独创性和理论的实践意义这三个方面来看,李华平教授《语文科文本解读学》一书获得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评价,则属当之无愧。

诗书万卷破亦难,或识皮毛或解偏。

探赜索隐有门径,便是李君百万言。

李华平教授的《语文科文本解读学》承前且能启后,理深却是言浅,新颖而不荒诞,管用而弃花哨。有了它,语文科文本解读教学的洞天石扉就一定能訇然中开。

猜你喜欢
语文科文本理论
高考艺考生百日冲刺语文备考策略浅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非连续性文本国内语文科中的本土化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以能力为起点——谈职业教育语文科目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