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困境与对策

2013-04-29 18:53:44林咸君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困境经验

林咸君

摘 要:伴随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东风,学分制开始受到关注,并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广泛重视。学分制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和未来人才培养特点的,体现了我国普通高中对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的重视和贯彻。学分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是对普通高中传统课程设置机械化、僵硬化和功利化的一次颠覆和变革,是一次破旧出新的改革,它更倡导高中生的个性发展,更关注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从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的含义、意义及学分制改革的几点经验体会入手,分析了当前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面临的几个突出困境,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经验;困境;对策

一、普通高中学分制的内涵及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1.普通高中学分制的内涵。在理解普通高中学分制之前,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分制的概念。学分制按年限和性质可以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类,学年学分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学分制方式,一般在不改变学习年限的情况下,在教学管理上采用学分制。而后者完全学分制则是学分制的最高境界。它以学生所学课程总分达到或超过规定毕业学分作为毕业的标准,即允许学生在学分修满的情况下提前毕业,学分不满时延期毕业。而我国高中所采用的学分制则多是前者,即学年学分制。它以学分作为学生受教育程度的计量单位,要求学生只有取得满足毕业标准的最低学分才能毕业。同时,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求以选课制和学分的积累作为培养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另外,普通高中学分制实施中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首先,学生学习的期限和毕业学分要求。即学生选修课、必修课要获取多少学分才能予以毕业。其次,以哪些课程计算学分。学分制下学生的课程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选修课应该进行分类,以符合学分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张,可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再次,学分制下普通高中的课程和学分设置。学分制下的高中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要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设置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以考虑上因素。同时,要对学分的计算方式、考核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

2.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意义。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的最重要意义就是其是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的,是适应未来普通高中发展趋势的,体现了普通高中对素质性人才培养的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实施学分制要求高中教育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并接受相应的教育。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有选择地深入研究或选修某些课程,促进自身更全面的发展。同时,学分制要求达不到学分标准的学生要继续补修,直到合格才能毕业。这就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他们会为了达到学分要求而努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学分制实施面临的几个困境

1.学校自身的因素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首先,普通高中不具备实施学分制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和师资条件。在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除了按照传统的以学生年龄、性别和成绩分班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等作为分班的考虑因素,这样一来,就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分制模式下,学校原本的教学行政班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必须分化成更多的行政班,才能在数量上满足教学要求。这样一来学校现有的教室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都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以教室为例,一个教学行政班分化为两个,就意味着要多占据一个教室,那么势必会造成学校教室数量的紧张,而原来一个教学行政班需要一个班主任和几个教学教师,分化成几个行政班以后就会需要更多的教师,才能满足班级管理和授课需求,这就意味着教师数量和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当教学行政班分化为两个甚至更多的教学班,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场地不同,由一名教师同时执教已不可能,势必要增加教师数量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聘用足够数量的教师。对于很多普通高中来说,办学经费有限,引进教师或者增加教室数量、增添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都需要资金投入,会增加学校的财政负担。很多高中因为不堪忍受这种财政负担而不愿意引进教师,不愿意对现有教室进行改造,这就给学分制的实施带来了难题,会让学分制因为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而难以实施。

2.高中教育体制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在我国,高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参加高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上到学校、家长,下到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高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分制的实施首先面临的就是一个观念的制约问题。同时,学分制与高考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现行高考制度的统一性与选修课的灵活性出现了矛盾。学分制下,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成为学分考核的内容,但是选修课当前却没有纳入高考,这就使得学分制下,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成为学分考核的内容,但是选修课当前却没有纳入高考,这就使得现行高考制度的统一性与选修课的灵活性出现了矛盾。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改革前,课程结构主要以必修课为主,学分制实施后,选修课将成为高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中的课程结构必然也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选修课的内容也将更加多样,会相应地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校本课程。那么,在既要保证学生高考,又要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怎么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就成为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将会进一步地激化。二者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也势必会影响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其次,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使得选修课的落实成为问题。学分制要落实,选修课的开设是关键,但是当前很多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开设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校选修课课程和课时有限。为了给学生充分的必修课学习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迎接高考,很多高中在选修课设置上都比较单一,很多选修课甚至发了课本,最终却因为师资短缺无法开设。同时,选修课课时的设置也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选修课学习需求。普通高中在选修课能否开设和课时设置上的不确定性,使得选修课的落实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除此之外,普通高中在选修课开设中师资和教学设施配备存在问题,比如出现一个教师身兼几门选修课教学,有的教室教学设施的配备不具备选修课上课条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选修课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上这些问题反映的都是普通高中在选修课开设方面的问题,但是制约选修课或学分制实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能否在现实高考制度下真正开设而不走样。特别是在当前高考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普通高中能否顶住升学压力适当减少对文化基础课的安排,给学生留出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还是一个未知数,而这些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分制、选修课最后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流于形式。

3.学生自身因素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学分制改革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进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都极不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这些都会制约他们对选修课的认识,制约他们的选修课选择能力。这就使得有的学生在面对诸多选修课时会表现得茫然,不知如何选择,最终会随意选择一门选修课。同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下,学生对高中课程的学习都会表现出一种极为谨慎的心理,他们在选择选修课时可能无法纯粹地从自己的兴趣入手,而更多的考虑该选修课对于高考是否有利。在这种功利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一些与高考密切相关的或者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有有利影响的选修课。除此之外,在学分制的压力下,部分学生为了获取学分,会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易得分的课程,学生在选修课选择上表现出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显然与我们实施学分制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会反过来影响学分制的实施。

三、普通高中学分制实施中的几点经验

通过在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我们发现学分制作为一种与学年制截然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一些学年制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学生可以较为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选修学习,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有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这些有利因素都会把学生从传统的学年制的繁重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普通高中学分制的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认识到学分制并非“无懈可击”。在学分制下,学生只要成绩合格就能够取得学分,能够达到基本的学分标准就可以毕业,这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盲目选择几门选修课只为获得学分,最终却没有达到精学一门选修课。同时,学分制的相对灵活性,会增加普通高中教学管理的难度,影响整个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完整性。

四、普通高中学分制改革的几点对策

1.学校必须配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资源,为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扫清道路”。为了更好地迎接学分制的挑战,普通高中必须提高自身办学水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适应学分制改革。首先,普通高中要积极争取经费,用以完善硬件设施,丰富教学资源。比如,要增添学分制下选修课开设所需要的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选修课实施所需的场地和条件设施。同时,要加大对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要实现普通高中现有的活动场地、图书资料、教室、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其次,普通高中要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普通高中可以扩招高素质教师,壮大师资队伍,让选修课不受教师短缺限制,正常开设。此外,普通高中还可以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当前,普通高中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升,要继续抓紧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提高教师的个体素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是要开设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开出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要把少数有一定课程知识、有志于学校课程变革的教师送到有条件的高校,针对学分制改革中出现的具体课程问题进行培训。

2.普通高中要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学分制的实施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学校学分制的实施必须建立在选修课合理设置的基础上,如果学校不优化课程结构,不适当地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那么很有可能让学分制流于形式。因此,普通高中要认真考察其他学校学分制实施实践,吸取其他学校在学分制实施中的经验教训,并充分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丰富多彩、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选修课。同时,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校本考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能够达到课程设置的优化,为学分制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3.普通高中要发挥教师在学生选课方面的指导性作用。如上文所说,学分制下,学生被赋予了充分选修课选择自由,但是有些学生在选修课选择时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为了充分响应学分制的号召,更好地贯彻学分制,我们主张普通高中要建立导师制,发挥教师在学生选课方面的指导作用。比如,可以选择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较高的教师作为学生的选课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等,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性的意见,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或者功利选课,造成一些选修课被盲目追捧,一些选修课被弃之不理现象的出现。导师要热心给予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等成长要素全面负责。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选修课和学分制,不要盲目为了学分选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课程计划正确进行选课。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中实施学分制改革还处于一个“摸河过桥”的探索阶段,对学分制改革中所牵涉的诸多主体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尚不能做到妥善处理和解决。为了提高学分制的实施成效,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困境,并做到“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蒋红梅,任建华.我国高中学分制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2]谢章莲,符太胜.普通高中学分认定: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0(9).

[3]张艳艳.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王丽梅.浅谈对普通高中学分制的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0(02).

[5]邹婉玲.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J].教育与职业,2006(24).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三门县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困境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