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反腐报道的经济视角

2013-04-29 00:44:03胡龙江
对外传播 2013年7期
关键词:新规金融时报奢侈品

胡龙江

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铺张浪费”等党建反腐新规发布后,迅速引发全球舆论关注。

新华社在“八项新规”发布当天和随后的一周里连续发出对外中英文消息及评论多达20余篇,详细论述新规的内容意义、公众的期待以及如何落实,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德新社等等国际主流媒体纷纷转引。

除了聚焦中共反腐新举措对党风党建的影响外,中外舆论都从党风建设对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影响来报道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反腐新动作。

下面将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中国反腐对瑞士表影响多大?》和新华社播发的《反腐“新风”让奢侈品消费遇冷》两篇稿件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中国反腐新举措的经济报道视角,以及如何把严肃生硬的政府举措变成有可读性、有说服力的对外新闻。

聚焦中共党风建设冲击奢侈品消费市场

政治新闻报道往往脱离不了死板的“内容陈述+专家解析”套路。中央出来一个规定,便把规定的内容摆出来复述一下,然后请一堆专家滔滔不绝地发表评论,这种写法无可非议,但是显得呆滞无味,大大降低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而中共中央一系列“反腐败”“正党风”的新动作出台后,中外舆论都不约而同的将报道焦点聚集到对奢侈品消费的影响上。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最高层领导的反腐举措势必会影响国内经济的走势,当然也会牵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神经。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反腐新规的效应,新意十足,并且回应了国际关切,势必会提升落地率,在达到宣传中国反腐目的的同时,也凸显出中国新闻报道者的敏锐视角与智慧。

新华社播发的《反腐“新风”让奢侈品消费遇冷》一文一开头就直奔主题,“随着中国掀起新一轮反腐战役,一直被奢侈品行业视为‘香饽饽的中国内地市场也开始显得‘精神不振起来。”主旨清晰且行文生动,跳脱陈述反腐规定内容的套路,也引发读者深思。

同样,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更是众多外国奢侈大牌发展的最大动力。所以外国媒体也都毫无例外的把反腐动作与奢侈品经济结合起来。

《金融时报》聪明地选取了瑞士手表作为稿件中心,论述中国反腐对瑞士手表产生的冲击,从而探视中国反腐对整个奢侈品行业的重大影响。它在稿件中提到,2012年,中国内地的瑞士手表进口总值跃升至16.5亿瑞郎(合17.7亿美元),成为瑞士手表的世界第三大买家。但去年秋天习近平上台后突然刮起的反奢侈之风,已导致今年第一季度瑞士对中国内地出口手表总额同比下降了26%,对香港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9%。对比强烈,一语中的。

中外媒体聚焦反腐对奢侈品消费的影响,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快速膨胀的奢侈品市场跟腐败的直接联系。高额超标的“三公消费”以及泛滥的“送礼”之风一直饱受诟病,而分析反腐新规对奢侈品消费的重挫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中共中央此轮“反腐战”誓把“老虎”“苍蝇”一起痛打的决心和力度。

对比来看,《金融时报》稿和新华社稿件虽同样选择“中国反腐对奢侈品行业冲击”这一主题,但明显不同的是报道角度的大小差异。《金融时报》的稿件选取的角度很讨巧,它只论述了中国反腐对瑞士手表的影响。瑞士手表一直是奢侈品牌的代表,在中国更是备受青睐,从它的“受挫”,整个奢侈行业的景象也可见一斑,可以说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同时,针对一个品牌进行分析,从技术层面上讲更加易于操作,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时报》稿件采访异常充足,内容十分丰富。从瑞士手表行业的销售报表到各大手表品牌经营者,再到分析师,相关方面一网打尽,环环相扣,说服力很强。

而新华社稿件的主题显得更为宏观,视角放在整个奢侈品这个大行业里面。显然操作难度相对增大。但是作者从消费者、各大奢侈品经营者、网友以及专家各个角度进行论述,佐以相关背景(像表哥,房姐)和权威数据,使得整篇稿件更加贴近普通读者,生动形象,全方位展现给读者中国反腐到底给这一行业带来怎样的巨大冲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篇文章都没有止步于分析反腐新规对于奢侈品行业的重创,他们还提到了长期来看,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奢侈品行业内部的策略调整,奢侈品销售将会“起死回生”。《金融时报》稿指出,手表制造商们面对销售下滑依然能够保持平静,原因在于,中国过去的反腐行动往往虎头蛇尾,最终不了了之。即便习近平发起的反腐行动比以往更为持久,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产阶层的兴起最终也会抵消反腐行动对非法送礼行为的影响。新华社的稿件也提到,奢侈品在华消费将不会永久“降温”。因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奢华体验,而且奢侈品商将会通过满足高端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来赢取增长。这种理智客观的分析,使得文章张弛有度,可读性和思想性都大大提高。

可读性+说服力=好新闻

1.经济视角、悬念开头增强可读性

政治类新闻报道往往是比较枯燥而且严肃的,很多人读政治新闻往往读了一两句就没有继续往下看的兴趣。可是换个角度,把死板的中央规定跟消费联系在一起,立马就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关注经济、喜欢奢侈品的人会注意,即使是对于买不起奢侈品的普通大众,也拉近了距离。而且,我们注意到,《金融时报》稿的导语设置了悬念,富有神秘感。一开篇,写一个县委书记做了一件谨慎的事情,取下自己的手表,这是为什么呢?接着读,原来是现在风头正紧,怕自己的高价手表惹人注意,引发腐败猜疑。作者以最近的网络热点为引子,切入到中国反腐,富有戏剧性并吊足读者胃口。外电的这一惯用写法也体现在新华社稿件中,不同的是,新华社稿件没有在导语突出这一点,而是放在了第二段。“低调,没有钻石和Logo,很难被看出价格。”为什么花了高价钱购买的东西还要让人看不出来是什么货?当然是做贼心虚,不管是买了送人,还是自己买了用,都表明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这一写法设置了悬念,又贴近实际,读来十分有趣。而卖家在营销策略上的迅速反应,也可以窥见中国反腐新规的重大威慑力。

2.“三面”之词成就说服力

我们常提“一面之词”,意指涉事双方中一方的自我辩护,目的是使得别人相信自己。可显然,一面之词是没有说服力的。比如2011年来由“郭美美”事件引发中国红十字会信誉危机后,红会不停地让内部人员跳出来做各种表态,自说自话,力证清白并承诺公开透明。可是当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公众依旧不愿意通过红会捐款,纷纷转向其他公益组织。写对外新闻也一样,要让看的人信服、产生共鸣,必须进行充分的采访,搜集多手的材料,集多家之言成“多面之词”。新华社稿中第二段便出现了奢侈品牌经销者的话,一个品牌不够说明情况,于是宝格丽,派克,路易·威登,古奇相继登场,都紧扣主题,令人信服。奢侈品经销者是第一面,即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群体。第二面是广大网友,或政策受益者。反腐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廉洁政府,服务于人民,新华社稿件中用网友的话,从一个普通人自身的体会,来表明反腐新政带来的变化。第三面之词来自于专家或者权威数据,代表着客观第三方立场,稿件中写道,瑞士钟表联合会数据显示,由于“特定”因素,2012年对中国大陆出口明显放缓,同比仅增长0.6%。可想而知,这“特定”因素指代的是什么。由这三方组合而成的稿件,读来客观生动,紧凑自然,说服力强,这便于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同样,《金融时报》的稿件也同时集结了网友、各大手表经销商或生产商,以及权威客观的数据。尤其是对受影响最大的奢侈品业者的采访十分充足,让人充分感受到新规对他们的冲击。相反,如果仅凭一面之词,比如针对新规发布,只找一大帮专家来评论,就显得无病呻吟,稿件发的再多,产生的也不是信服,而只能是质疑和反感,那新闻传播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猜你喜欢
新规金融时报奢侈品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34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圆满落幕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3:02
2019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10
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金融法苑(2018年2期)2018-12-07 00:59:06
储气新规对城燃企业的影响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2:08
欧盟新规或将导致三分之一的燃煤电厂关闭
金融时报易主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47
沪江BEC带你精读金融时报:伦敦金融城年龄歧视问题突出
海外英语(2013年6期)2013-08-27 09: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