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利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①。“三个自信”既是中国执政党自我认知的跃升,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力提升背景下中国走向成熟的标志。可以预见,“三个自信”将在今后的公共政策和对外政策等方面逐步体现。无论是公共政策方面的自信还是对外政策中的自信,往往都需要通过媒体的解读加以呈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对外传播中的“媒体自信”问题十分重要。
媒体自信与民众国际问题素养
媒体和受众是相互影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国际新闻传播中,中国媒体的“媒体自信”离不开本国民众成熟的国民心理和较高的国际问题素养。
近年来,国内民众国际问题素养的提升得到重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节目中国际问题评论内容明显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外交官走入人们视野,为大家分析国际局势和中国作为。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国际关系知识、提高民众的国际问题素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向国内民众普及国际关系知识、提高民众的国际问题素养,已经成为中国“媒体自信”的重要前提。
对外传播中“媒体自信”的基本原则
对外传播中的“媒体自信”既需要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后盾,也需要成熟的国民心态作保障。整体看来,对外传播中的“媒体自信”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信息真实性与国家利益统一的原则
既然是媒体的新闻报道,对外传播的报道依然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体可以非常接近事实,却难免会受到环境、立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媒体的报道方式截然不同: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媒体主张钓鱼岛为中国领土,而日本媒体则主张钓鱼岛为日本领土。媒体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国内民众接触海外新闻信息十分容易。在国际报道时,报道内容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同时还必须能够经得起推敲和历史的检验。
第二,去“美化”、“妖魔化”原则
在对外传播媒体中,受众关注的敏感问题和负面新闻报道不时缺位,官方声音和正面信息造成了较浓的宣传气息,这是由体制和定位决定的,也直接反映了中国对外传播领域“媒体自信”的不足。
在人的交流中有一个规律,自己承认了自己的问题后,别人便不会紧追不放;而自己对存在的问题躲闪、回避,则更会引起他人的纠缠,导致问题被放大和过度关注,反而对自己不利。十八大后,中国党和政府的表现更加自信、有底气。如在雾霾问题上,管理部门和媒体都不逃避问题,坦然面对。外媒对雾霾关注很多,只要是基于事实的报道,中国就不认为其是在“妖魔化”中国。在此类似问题上,对外传播媒体不应缺位、逃避,而应从自己的视角进行解读和引导。也就是说,当前对外传播的使命是介绍情况、增进了解、促进交流,而不是一味地美化自己、妖魔化对方。
第三,传播手法和意识创新的原则
当前中国的对外传播媒体的“媒体自信”还不够强,对外传播的内容往往带有宣传气息,缺乏平民视角和人情味,对受众的关注较少顾及。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官方语言、民间语言、网络语言的巨大断层。十八大后的转作风、改文风已经在着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而事实上,在对外传播方面,这种断层更为明显。由于大多数对外传播媒体都有官方背景,其报道的新闻信息还存在晦涩难懂、缺少人情味和趣味性的问题。在“亲切易懂”和“准确无误”之间,对外传播媒体往往更重视后者。
当前,受网络等新媒体影响,全球舆论环境和话语体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严肃的传统媒体正在被碎片化信息逐渐消解,卖萌、恶搞、娱乐化的信息和语言大行其道。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效果才能优化。《朝日新闻》是日本代表性主流媒体之一,虽然没有对外传播的任务,但其国际报道在客观上起到了对外传播的效果。朝日新闻中文网的微博“卖萌传播”效果受到关注,如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后,其微博发布信息:“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简单的一句话在网上瞬间走红,两个小时就被转发了9000多次。这种卖萌、恶搞、娱乐性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对外传播的载体。这些创新手法运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不好,则容易得不偿失。在创新手法运用方面,对外传播的“媒体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其背后需要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支撑。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