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落差”与战略创新

2013-04-29 00:44:03陈向阳
对外传播 2013年7期
关键词:机遇期外交战略

陈向阳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阶段”,美国独霸与西方主导的“后冷战时代”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社会信息化叠加演进,中国持续快速崛起引发中外复杂互动与内外紧密联动,机遇期同时也是风险期。

一、“战略机遇期”稳中有变

首先,与十年前相比,机遇期的“内涵”与性质有变,中国的主观因素与能动性增强。其一,中国自身相对实力地位的大幅提升成为机遇期新变化的根源与“第一推动力”,新机遇与新挑战多与中国GDP总量乃至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特殊地位、特殊阶段有关。“入世”之初中国GDP总量仅为世界第六,中国的份量、块头与潜力尚未引起各方戒备。但历经十年高增长,中国现已后来居上,不仅GDP“坐二”,而且综合实力“望一”。树大招风,中国“世界第二”的国际处境更加醒目、敏感、微妙,极易招致各方围堵尤其是“世界第一”的猜忌压制。其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稳步走强,中国自身的作为已成影响机遇期的关键。以往挑战主要来自中国自身实力偏弱,今后挑战则更多地是由中国自身实力增强与地位上升所引发。以往机遇更多的是偶然出现与被动接受,今后机遇则更多的是靠中国自己主动经营与自觉塑造。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机遇期“新阶段”,中国既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有更重的担子。

其次,与十年前相比,机遇期的“条件”有变,促成中国机遇期的既有三大外部利好因素多已不复存在。一是外部经济环境由松变紧。2001年底“入世”有利于中国打开全球市场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凭借人口红利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力拓出口导向经济,实现了外贸、外资、外储与GDP的持续高增长。但自2008年9月西方发达经济体接连陷入金融与债务危机之后,全球供求与产需失衡结构经历“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由进口与消费驱动转向出口与投资驱动,对中国的出口及引资构成严重冲击,中国既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被迫转向扩内需。二是战略安全环境由缓变急。美国在“9·11”后“反恐压倒一切”,战略上由遏制崛起大国转向全力反恐,中美战略关系趋缓。但近年来美国优先任务从反恐转向应对新兴大国,地缘重点从“大中东”转向亚太,战略上总体收缩、突出重点、聚焦亚太,中国的战略压力增大。三是周边环境由稳变乱。上世纪末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顾全周边大局,赢得周边国家普遍好感,“以经促政”经营周边顺风顺水、成效突出。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相对实力显著增强与加快拓展周边权益,引发邻国不安不满与联美反制,致使周边形势转趋严峻险恶。

简言之,机遇期的“新阶段”同时也是风险期,机遇与挑战不仅并存,而且相互交织与转化,国际战略环境的不确定与不稳定性尤为突出。

二、中国外交存在五大“落差”

第一,中外对中国实际国力的认知有落差,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备受质疑。中国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将在未来10年接近乃至赶超美国,中国崛起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及其所带来的世界权势调整之深,均为世界历史所罕见。中国加速崛起对外“挤压”客观效应显现,即便是和平发展也使外人担心害怕,因为中国对国际体系主导力量及周边邻国皆构成不小的压力,对此我们自己未必感受得到。外界只在乎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与未来的世界第一,无视中国人均GDP仅第89名的现实,层层加码、一再敦促中国承担“大国责任”,西方大国更企图利用中国分担责任,“引导”与“规范”中国崛起方向。

第二,民间与国外对中国外交的评价有落差,两大外交方针被非议。首先,国内国外评价中国外交呈现两极化,国内民众责怪其“不给力”甚至“太软”,国外却一再指责中国对外“强硬”、“自负”、“欺凌邻国”,中国外交的分寸与力度更难拿捏,容易两面不讨好。其次,未来5-10年中国仍处“由大到强、将强未强”特殊阶段,外界对华不满挑衅与国内民意浮躁沸腾叠加,国内不乏韬光养晦“过时论”,中国更难兼顾“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如简单坚持韬光养晦与忍耐,易被国内民众指责为软弱妥协;如一味突出有所作为与进取,易被国外指责为强硬蛮横。再次,外界误以为中国和平发展就是无条件放弃使用武力,并以此来衡量中国是否是在和平发展,更企图藉此束缚中国的手脚,限制中国“维权”。

第三,对外工作传统做法与新形势新要求有落差。首先,坚持“不结盟”虽有利于中国独立自主与行动自由,但也容易陷入以一对多、单枪匹马、孤军无援的被动处境。其次,坚持“不干涉内政”的成本增大。再次,周边海洋争端加剧导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陷入困境,“维权”与“维稳”难以兼顾。

第四,资源手段相对不足与外部环境的压力需求有落差。中国对外长期重视经济发展,习惯“以经促政”,经济实力与经济手段的比较优势突出,但在军事安全、政治体制与价值观等方面实力不济、手段不够、经验不足,不仅在对外拓展国家利益与保障境外安全的能力之间矛盾突出,而且在军事安全与政治价值观上的国际话语权匮乏,中国对周边与国际热点地区的战略投入不足,导致左右局势发展的控局能力不强。面对美国“转向”亚太,中国仅剩经济优势,博弈“中美邻”大棋局颇为吃力,容易吃亏。

第五,对外工作战略谋划、体制机制与“大外交”、“大安全”的客观形势有落差。与美、俄等世界主要大国相比,中国缺乏系统的对外战略,“战略空白”导致对外工作欠缺方向、章法、规划,容易各行其是、找不着北、没有定力。在体制机制上,存在部门利益干扰国家利益、内外分割、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等诸多问题,缺乏强有力的跨部门、超部门统筹协调机构,在涉外海洋与危机管理问题上尤其突出。

三、调整充实中国对外战略

第一,在战略定位上,坚守“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身份不动摇。兼顾GDP总量世界第二与人均仅第89名的双重身份,对内对外反复着重宣讲中国人均GDP仍然偏低的实际国情,对内防止头脑发热,对外防止被忽悠捧杀。承担“国际责任”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责权对等,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责任与权力相匹配、责任应公平分担、规则须共同制定、体系要“集体领导”,既要出力、出资、出人、出思想以承担相应“大国责任”,也要逐步扩大制度性权力。

第二,在战略原则上,统筹内外两个大局,兼顾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充实和平发展。首先,对外工作既要为国内大局服务,逐步满足国内民众对外交、民族尊严与国家荣誉的合理期待,又要不断回应国际社会对华疑虑、不满与期望,防止完全被国内民意左右;其次,随着中国实力增强与地位上升,对外工作更需增强自觉性、忍耐力、长远眼光与全局意识,应更好地兼顾“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重点研究如何作为、在哪作为,精心策划作为的时间、地点与领域;再次,和平发展要软中带硬、绵里藏针,关键时候敢于“亮剑”。对外充分阐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绝对与无条件的,为维护“核心利益”而使用武力自卫反击,其与和平发展绝不矛盾。和平发展应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文武并用,进一步合理界定中国的“核心利益”,对外明确底线、设置红线,细化危机管理预案。

第三,在战略布局上,突出重点,聚焦周边。当前及未来5-10年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挑战来自周边,周边又是大国角逐的主战场,应将周边作为对外战略布局的“重心”,优先与重点经营周边,徐图外围。周边之中,中邻关系是直接矛盾,中美关系是间接矛盾,欲缓解乃至根治周边困境,须以中邻互动即做邻国的工作为主,而以中美博弈为辅。

第四,在战略手段与资源配置上,扬长“补”短,双管齐下。首先,发挥经济优势,用好用足“经济牌”。巧打中国市场牌,扩大对外投资与“走出去”,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注重对外援助的“投入-产出”与综合效益,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外交影响力,善用“经济杠杆”撬动对方。有重点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适当加快人民币周边化与国际化,灵活经营外汇储备;其次,在军事安全领域急起直追、软硬兼施。强化武器装备硬件,增强威慑力,扩大非战争军事行动范围,增加海外军事存在。加强军事外交,扩大国际安全合作,增加区域与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增大安全话语权,努力让外界逐步适应中国军力壮大。

第五,在战略实施上,抓紧推出对外“大战略”,强化“大外交”与“大安全”统筹协调机制。树立“外交也是生产力”及在某种意义上“内政也是外交”的新观念,更加重视对外工作与内外统筹。谋划未来5-10年对外大战略,对内统一思想,为对外工作提供“指南针”。强化党政军部门间沟通与跨部门协调,鼓励引导地方尤其是沿海沿边省份参与对外事务。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国际问题调研,重点经营重要智库,超前储备对外政策选项。

第六,统筹内外,多管齐下,有的放矢,加快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一是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积极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发展模式;二是坚持言行一致与“行胜于言”,通过身体力行与长期实践增强“中国话语体系”;三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信从容面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国际主流话语”,走好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路;四是抓住“第一时间”对外“发声”,提升中国传媒国际化水平;五是强化多边外交,提高策划国际议题、引领国际潮流、改革国际机制、完善全球治理的综合能力;六是强化周边外交舆论战,增进周边外宣话语权。既要对错误的涉华舆论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又要主动宣讲致力于和平发展与和谐稳定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及其人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努力防止周边陷入分裂、纷争与对抗,努力争取邻国民众对华理解,努力化解美国“外力介入”、分化离间与从中渔利的企图。

猜你喜欢
机遇期外交战略
论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源起、现状与未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迎来境外贷款业务机遇期
中国外汇(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28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战略
战略
全球价值链重塑战略机遇期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8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3